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股囝(ㄍㄨˊ ㄧㄤ⁺ /kuˊ iang⁺)

股囝,以稻草包覆多根細竹條而製成的繩圈,用來將各個材料套牢,讓漁具結構更穩固,在傳統蝦皮定置網中,主要在楸(ㄑㄧㄨ / tshiu,即樁)、蝦皮窗(ㄏㄚˇㄇㄧˇㄘㄛㄥ/ haˇmiˇ tshong)上都可見。

材料的準備和製作會有專職分工,通常會由伙長(huiˊ luong⁺,負責岸上作業的人員)準備股囝材料,先把竹皮剖細,再整理稻草,去掉稻殼、泡海水一整晚,讓稻草變得比較軟,減少手在繞的時候的摩擦力,也使稻草能更緊實地包覆住竹皮芯。

處理完後再由下江(a oeyng,水手)接手,身旁放著事先備好的稻草堆及篾,以稻草包數根篾當作芯,用纏繞的方式用較長的稻草把短的稻草壓往中心,讓繩圈表面不會岔出短稻草,材料不夠就一邊加稻草或篾,纏成一股。

股囝的製作需要技巧,因為主要是用來牢固漁具結構,繩本身需緊實,如果股囝包的不好,還可能會被人笑話。北竿橋仔漁民黃鵬武(1950-)耆老分享,當地漁民若形容一個人「股囝做得跟鯷魚樹一樣!」,便是指他做的股囝沒包緊,以致成品岔出太多稻草。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22)。黃鵬武【訪談】。臺灣歷史博物館傳統漁具漁法記憶蒐整計畫(4月19日),北竿鄉橋仔村。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陳天順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4/18 ~ 2022/07/07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