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校旁的二個眷村分別是勝利東村及勝利西村,隨著眷村改建遷移,現在東西村都是社區公園。可是在六、七十年前,這二個村子為寂靜的農村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
勝利東村就位在現在中正路二段路邊,當時是以軍官居住為主,所以房舍的格局較為寬敞些。另外沿著防校圍牆往南大約一公里左右,就是勝利西村的舊址,以士官兵居住為主,因爲眷村房舍緊鄰附近居民住家,緊密的住家,自然而然形成共同生活圈,改變當地居民的日常型態。
當時湧入大批軍人部隊到純樸的農村裡,多數務農為主的台灣人覺得新奇,從點頭微笑到寒暄招呼,漸漸消除敵意之後,居民們發現商機與需求,於是開始經營雜貨店、小吃店等生意,也有些會販售自家種植的蔬果,意外的為當地居民開啟商業模式。
久而久之,軍人和居民日漸友好且互相幫助。防校遷移初期百廢俱興常常缺水,附近居民也會提供自家水源給軍人使用,甚至在大約1950年代軍人結婚風潮最盛之時,婚後要配給的房舍來不及分配,新婚期間也是借住民宅,等候眷村房舍確定後再搬離。
住在防校旁,生活上的趣事也不少,防空學校當時僅是樹木和土堆做成的圍牆,有時候演習課程,軍人會在土堆上拿著槍對外大喊「中共的弟兄們!你們已經被包圍了」,然後被槍指著的對面民宅孩子們,也會大聲回應著,大時代下趣味情景是很多人深刻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