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墾區土角厝努力求生

墾區的房屋,多半為簡易建造的「土角厝」―木板糊泥巴的瓦屋。遇到颱風或暴雨,常要面對瓦飛、屋漏、修補困難等種種考驗。以「五十甲」聚落的「第一組」為例,廣闊的荒地上就僅有五間這樣的房子,庇護著多戶人家長年的生活。

然而在這樣物料短缺、生活維艱的年代,墾區的建築樣貌依舊體現出某種不屈於困頓的意志―五十甲居民曹新生回憶這五間家屋「第一間家門打開,看得到最後一間的廚房。好像房子們在軍人建造的時候,被仔細地標齊對正過似的。」

「一眼望盡彼此」的建築群,將墾區聚落塑造成一個共同生活圈:孩子們會以某間家屋為中心玩躲貓貓,散開到各間屋子裡;吃飯是呼朋引伴、圍在一起吃;出門砍柴、割牧草、挖地瓜,沒有現代的廣播系統、手機網路,是靠著孩子們的喊聲穿過沒有外牆和圍籬的每戶人家,把年齡與生活相近的孩童們聚集起來。

隨著時代與社會變遷,如同眷村的夾竹桃籬笆替換成空心磚牆,然後是國宅公寓大廈的鋼筋混凝土磁磚牆面;墾區的房子有許多也長出鐵皮、轉生成新蓋樓房,不變的是歷史下的精神與歷程。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譚凱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