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蜈蚣崙部落墘溪石板的運用

圖為蜈蚣崙部落碩果僅存之石板建材,採集自墘溪,原用於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家族故居豬舍等空間之砌牆,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路上,因鄰近屋舍擴建需求,甫於 2021 年底自砌牆上拆除。經過歲月的洗禮,蜈蚣崙部落的村莊樣貌與範圍也隨著族人的增加而改變,農業時代的土角厝、圳溝,也逐漸被洋樓與鋼筋水泥屋所取代。過去有許多部落在地特有材質與相關記憶,目前只存在地方耆老的記憶當中。

噶哈巫語稱石板為「talipak a batu」,意思是「扁扁的石板」。蜈蚣崙部落耆老童美琴曾提到,她 1974 年時從臺中大肚嫁到蜈蚣崙來,當時發現蜈蚣崙部落環境與自己原生村莊很不相同。印象深刻的是蜈蚣崙這裡有很大片的石片,通常都會拿來作為建材用來圍成豬圈。由於蜈蚣崙地區的眉溪、墘溪流域已是中下游,經過溪水沖刷,石材形狀圓扁,童美琴的弟弟以前來蜈蚣崙探望她的時候便曾問過她:「姊姊,這邊的石頭怎麼都是扁扁的?」

蜈蚣崙部落耆老味輝震說,以前墘溪源頭的石駁邊有一處是可以取得頁岩石片的地方,頁岩會用來做烤肉的石板、豬舍的腳踏板,或是修建水圳、水溝的時候作為溝壁,也能直接用來作為豬舍、牛舍的建材。以前族人如果需要這種材料,就會準備大錘子去墘溪開採。頁岩搭起的建物,因石板厚,夏天隔熱,冬天保溫,再加上石板的疊砌間有縫隙,形成人稱會「呼吸的房子」,因此被多族群用來製成石板屋(林瑞珠, 2021 )。

埔里盆地群與眉原山地,岩性以砂頁岩互層為主(中華鄉村發展學會, 2007 ),因此在地的族人得以運用智慧,開採頁岩作為地方的特殊建築材料。但因為時代的更迭,現在物質環境較以前豐裕且建築技術改善,如今的蜈蚣崙部落已經難以見到過去長輩所說的頁岩建材。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童美琴、味輝震後,參考林瑞珠、中華鄉村發展學會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族語由翁勤雯參考自《噶哈巫語分類辭典》後提供。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2 日。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97697645003055
  • 所在地-經度
    120.99015371393524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中華鄉村發展學會(2007年)。南投縣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計畫(第一版)。南投縣政府。 林瑞珠(2021)。〈石板屋—會呼吸的謙卑建築〉。alive。https://aliv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RTL003005451
  • 時間分期
    戰後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