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噶哈巫「四庄」的由來

噶哈巫「四庄」的由來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噶哈巫「四庄」的由來

圖為蜈蚣崙部落耆老味輝震與其手繪之蜈蚣崙部落,畫中題字「四莊平埔墾良田 / 安居平淡天地間」之「四莊」即指「眉溪四庄」,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崙部落;另根據「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疊圖,於《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 1898 年),分別根據不同說法,標註四庄位置。據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說,過去埔里噶哈巫族人因部落與族群的特殊性,會被埔里街上的人稱為「眉溪四庄」,而這四庄的村莊是屬於哪四個部落落,卻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根據噶哈巫語研究者翁勤雯採集自噶哈巫族耆老潘德興,噶哈巫語稱「四庄」為 「supat eten」。陳萬育提到,由於守城和牛眠是屬於同一個里,因此以前在說四庄的時候並不會提到牛眠,當時提到四庄通常是在說守城份(今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的牛眠和守城部落)、 大湳(今南投縣埔里鎮大湳里大湳部落)、蜈蚣崙(今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崙部落)、烏牛欄(今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一帶)。雖然烏牛欄地區與蜈蚣崙、大湳和守城份分別位於埔里的西邊和東邊,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遠,但因為過去的噶哈巫族人謹記先人入墾埔里時,是先居住在烏牛欄,所以一直都將烏牛欄算進四庄的範圍內。陳萬育還說自己小時候,長輩曾告誡過他:「四庄是哪四庄?就是烏牛欄呀,你們的親戚都是從那邊來的,難道你們不知道嗎?」

由於時代的更迭,噶哈巫族人對於四庄的組成,後來也有許多種詮釋。噶哈巫族人潘寶鳳說:「曾經也有聽過把籃城(今南投縣埔里鎮籃城里籃城部落)或是大肚城(今南投縣埔里鎮大城里一帶)算進四庄的說法。」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也表示:「曾經聽過有將烏牛欄直接說成大瑪璘(今南投縣埔里鎮梅村社一帶)的說法。」後來直到最近的十幾年,才逐漸出現四庄是由牛眠、守城、大湳、蜈蚣崙組成的一說,進而成為現今四庄較為讓眾人所知的來源。 

透過陳萬育的回憶,我們得知噶哈巫族長輩以前曾將烏牛欄劃進四庄的範圍內。這段重要的口述和記憶,除了紀錄了早期族群遷移的經歷外,同時也呈現出族群認同在不同時代的轉變。如今的四庄還有保留族語的名稱,暨大人社中心李瑞源博士後研究員所說:「牛眠山稱為『Baisia』,是沿用過去泰雅族群的『眉社』稱呼。守城份稱『Suwanlukus』。經請教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後,大湳的部落落名稱是以西部原鄉臺中東勢附近的『加六佛社』『Kalexut』作為稱呼。蜈蚣崙則稱為『Tauving』。」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及繪製,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潘寶鳳、潘正浩、李瑞源後,參考《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等文獻資料後撰寫編輯,族語為翁勤雯引用潘德興所言。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2 月 1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15 年 12 月 25 日,繪製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5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噶哈巫「四庄」的由來 / 撰寫者: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72152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976899232205596
所在地-經度
120.98999022922347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
時間分期
無法判斷(不明)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