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北烘圳及其橫越墘溪的虹吸管進水口,位於今南投縣埔里鎮蜈蚣崙部落村子口,南投縣埔里鎮蜈蚣路36號蜈蚣崙活動中心旁。北烘圳為眉溪南岸重要的灌溉渠道,日治時期的《臺灣土地慣行一斑》內有相關的記載:「北烘圳,咸豐元年(1851年)埔眉兩社通事潘阿四老開創。水租一甲二石四斗。一年總租谷四百石。」(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1905,頁555-558)。以當時的租谷計算,可以發現北烘圳開創時可以灌溉的田地面積,足以達到一百六十七甲上下,而通事潘阿四老也是早期開墾蜈蚣崙的重要頭人。
據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說,因為北烘圳流經蜈蚣崙村莊,所以早期族人的生活與北烘圳息息相關,族人會直接運用北烘圳的水資源,舉凡洗衣、抓魚、生活用水等等,甚至會牽水牛來沖洗。陳萬育說,因為北烘圳的水流大且湍急,所以在北烘圳取水或玩水時都還需要特別注意,尤其在日治時期,為了要讓北烘圳通過墘溪,因而設計出一個運用虹吸法和地下涵管從墘溪下方通過的輸水系統,人一旦流到地下涵管便無法救回。陳萬育提及兒時記憶,村莊曾有一頭在圳溝邊泡水的水牛,因為主人沒有將牽繩綁好,所以水牛沿著圳溝流進地下涵管,最後在墘溪對岸大湳部落的北烘圳裡被發現,被發現之時已經淹死,於是當晚村莊人人都有牛肉吃。陳萬育分享,兒時不習水性,曾掉進北烘圳,幸好被當時在旁邊洗衣服的婦女一把抓起,才沒有流到涵管裡面去。
圳溝的形成,顯現早期先民開墾的艱辛,為了擴充水源連結,以達灌溉水源充足的需求,在各地均可見到圳溝的開鑿。眉溪流域也不例外,北烘圳使蜈蚣崙地區的灌溉用水更為穩定。另外從日治時期水利組合的建立,並建設通過墘溪的虹吸式地下涵管,可以見證圳溝被官方管理的歷程。如今的北烘圳經過170年的歲月洗禮,至今仍肩負著眉溪南岸輸送灌溉用水的重任。在時間的更迭下,北烘圳經過多次修繕,仰賴現代工程科技的進步,灌溉面積已達草創時期的三倍。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參考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等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2021年9月6日,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9月6日及2021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