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仙界村長伯-吉安伯公禛奇廟

客家人所供奉的伯公,也就是俗稱的土地公、福德正神,是台灣民間最親近的神明,民間有句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形容土地公遍布各地,無所不在,特別在鄉間稻田中往往可以見到矗立其間的伯公廟,保佑著這塊土地上的芸芸眾生。古代漢人以農立國,為了表達對土地的感恩以及崇敬,很早就以「社」稱為土地神,經過千餘年的演變,成為現在的土地公信仰。

明代之後,隨著漢人遷移到台灣居住,土地公信仰也隨之傳來台灣,由於土地公是專司土地的神明,而對於早期在台灣墾荒闢地的先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神明,台灣山多平原少,耕地有限,在加上早期衛生條件不良,疫病橫行,對於辛苦耕作的先民來說,能夠保佑土地豐收、家宅平安的土地公,是生活中最親切的神明,所以往往漢人的足跡走到哪邊,哪邊就會有土地廟。

早年客家先民在東台灣移墾的同時,除了將客家族群的生活習慣帶來之外,也將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帶來東台灣,其中伯公信仰也隨之遷播到吉安鄉境內。吉安鄉人口眾多,農業發達共18個村,幾乎每個村都有伯公廟,有的村甚至於有3座伯公廟,村里界內有24座、市場伯公有4座,總計吉安鄉有28座伯公廟。

吉安鄉公所藉著這次的「仙界村長伯-吉安伯公禛奇廟」特展,介紹客家先民的伯公信仰,來喚起在地居民對於先民移墾的記憶,同時也將一一介紹吉安鄉境內各個伯公廟,以及一些極具特色的伯公廟和周遭的景點,讓吉安的先民信仰,和現代人的生活休閒能更緊密的結合。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葉柏強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