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擘畫下的「蕃地」觀光想像與實踐: 以桃園角板山山域為例

本文所要探討的觀光活動以桃園市復興區為主,希望透過日文文獻、隘勇線推進、角板山臺車路與「三星、角板山道路」的修築,瞭解山區交通如何更加便利。加上臺灣總督府刻意經營下的「理蕃設施」,如警察官吏駐在所、蕃童教育所、蕃物交易所等設施的建立,讓角板山社成為北臺灣的模範蕃社,從明治40年(1907)開始陸續興建薰風閣、大正3年(1914)貴賓館落成,方便旅客的食宿。從三屋靜(1917)與入澤滲(1922)的旅行文章中,逐漸讓非警備人員也可深入巴稜一帶從事「見學」與「旅行」。

從1920年代開始,當時《臺灣日日新報》、角板山的繪葉書(明信片)與雜誌的宣傳,讓「角板山」的觀光與休閒活動興起,休閒的視角逐漸深入山區,1930年代角板山成為招待日本官紳重要的地點。昭和6年(1931)由佐久間財閥所資助設立的「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也推崇了官方在山區「理蕃」的功績,一直到終戰乃至於戰後,「角板山」一直是文人騷客與達官士紳最常駐足之地。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鄭安睎
  • 創作者
    鄭安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22/09/30
  • ISBN
    2414-77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