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春菊姊親切地與民眾打招呼

春菊姊親切地與民眾打招呼,也因為粄和許多朋友結緣

客家人素來以米食為主,凡是遇上年節慶典,家家戶戶會做些甜點以招待親戚朋友或祭拜神明祖先,保佑闔家平安。

而客家人對得來不易的食物,也格外珍惜,因此客家食材美味,易保存、且易與其他食材搭配的特色,反映出客家人節儉的本質。


早期客家人多務農,由於耗費體力,因此三餐都離不開米為主食。

客家人的「粄」,等同於閩南人的「粿」,將米碾或磨成漿,以蒸、攪、烤、煮、炸的方式,再以鹹甜口味,或入餡或捏製成不同成品。尤其是粄在流經各地、吸取了各地風土人情後,不但變化出更多樣的口味,也紀錄了客家族群離鄉遷徙的足跡。

「粄」與日常生活、年節喜慶、敬神祭典有著密切關係,往昔在過年前,家家戶戶炊煙不斷,蒸了一籠又一籠,年節的氣氛即於裊裊的香煙中,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除了單純食用白飯外,也將米磨成漿製成不少以米為原料的食品,包括常在正餐之間當做點心的「米苔目」;或是農曆春節才會出現的「甜粄」、「發粄」、「菜頭粄」等。


關西小鎮是很淳樸的客家庄,各種傳統節慶總少不了粄食的出現,這次透過文化部可食記憶計畫,專訪關西傳統市場內的阿粄姊-周春菊,春菊姊後半輩子如何用粄食撐起一個家? 這樣的故事更能讓我們對於傳統與文化方面值得細細品味。


基本資訊

  • 取得方式
    「可食記憶」大眾參與行動,社區參與成果
  • 撰寫者
    石店子69有機書店
  • 創作者
    石店子69有機書店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22/04/18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