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銀子古宅保留完整清代街屋的立面樣式、空間格局與房屋結構,且至今建物大多還持續使用清代、日治時期的建材。此些老建材見證五條港地區因都市發展帶來起起伏伏的變化,也記錄了臺南府城重要的都市發展歷程,本修復工程將盡可能保持其外觀與結構之原貌,材料的使用上亦盡量保留既有的老建材,以延續老屋本體建築價值,日後繼續裝載府城記憶。
依據現況建物型態與特徵,可以追溯建物在清代五條港貿易興盛時建造,原為以神農街面起始的四進落街屋,在1957年土地分割將房屋分成南側兩進與北側兩進,本計畫建物為南側兩進落街屋。
本建物並無相關保存登記資料, 2019年之「臺南市政府財政稅務局房屋稅籍證明書」中折舊年數為104年,由此可知建物在此期間未有改建,且以清代建築形式保留至少有百年以上。
目前空間可分為第一進1樓、第一進2樓、第二進1樓、第二進2樓以及中間天井部分。考量神農街之街道使用類型,第一進之1樓及天井空間為最能吸引一般遊客,透過符合遊客需求的商業型態,可以吸引遊客入內,進一步製造機會讓一般民眾或遊客認識老屋及神農街的歷史;此外,第一進一樓空間對於一般商業使用的承租者較具吸引力,未來收取的租金收益,亦可成為老屋維護的基金,使老屋可用續被利用與使用。未來將以合約方式與承租者簽訂,要求承租者須共同維護老屋空間、營業時間提供友善入內參觀第一進(含一二樓及天井),並提供一處可放活動DM或其他文宣品之空間(文宣櫃或是牆面),能夠放置或傳播文資活動相關資訊,作為最基本的承租條件。
目前設定第一進二樓作為靜態展示,於一樓營業時間,開放民眾參觀。除了展示神農街過去與現在,重要的是本建物之故事,包含修復過程之紀錄(如照片及修復過程中留下的磚瓦榫接頭等),讓遊客能夠透由展示了解本地歷史並實際感受建物特色。
關於第二進與天井,雖然未列入修復補助,然其空間仍提供參觀使用,二進一樓,未來可與各類型藝術家或是各團體機關合作,以文化保存相關活動為前提,不定期舉辦活動。天井部分,除可提供遊客暫時休息,並可看到歷經不同年代的磚造牆面,感受年代交替;天井空間可舉辦藝文活動,如小型音樂會(南北管等國樂或不插電音樂會),夜間戶外電影院或者說書吟詩等活動(因場地大小,不需要使用麥克風及喇叭,也避免干擾周邊住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