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漁村「牽罟牽魚」

此物件是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製作的客家漁村「牽罟牽魚」影片。

客家漁村「牽罟牽魚」影片片長約15分鐘,全片分成偎索分魚 眾人共同牽罟、摸蛤仔體驗先民生活、昔藉海螺聲互通有無、牽罟老照片重現熱絡景象、牽罟文化逾200年、貧瘠歲月靠海吃海、新屋第一位擁證女漁民、搭竹筏出海險象環生、半農半漁獨特海客文化、半農半漁獨特海客文化、海螺館節能綠建築及世界海螺文化各具特色等12小節,穿插當地文史工作者和相關專家學者等人的解說來介紹桃園新屋、觀音及大園沿海的海螺牽罟傳統漁撈文化,惟「摸蛤仔體驗先民生活」此一小節由於桃園海濱不生產蛤仔,只有挖海瓜子,因此與客家漁村之關聯較低。意在宣揚海脣客家人「近海知魚性」發展而成的特殊漁村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累積更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海海脣是海邊之意,海脣客家人,泛指居住在桃園、新竹、苗栗沿海的客家住民,依海營生的他們說著流利的海陸腔客家話。海脣客家人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型態,由於灌溉水源缺乏耕種的農地都是「看天田」,但因為臨海的關係客家住民利用農閒之餘或漁汛時期從事漁業活動。這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態,凸顯其「近海知魚性」所構築出的特殊漁村文化與獨特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1. 林人芳,客家漁港—永安展現客家新風貌,2021年2月號175期 交流雜誌,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s://www.sef.org.tw/article-1-3-100(瀏覽日期:2022/04/30)

2. 周錦宏,海脣客家人桃園客家漁村田野紀實,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http://hakka.ncu.edu.tw/Upload/JournalDataZip/8/mobile/index.html(瀏覽日期:2022/04/30)

基本資訊

  • 貢獻者
    政府機關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創作者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2/07/29
  • 媒體類型
    影片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