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是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製作的客家漁村「捉魚崽」影片。
客家漁村「捉魚崽」影片片長約15分鐘,全片分成福興溪孕新屋客家聚落、酷寒冬季捕烏魚苗、運用魚網捕烏魚苗、經人工繁殖成功後 烏魚苗價跌、開始架設定置網、三角網 手叉網捕鰻苗。神祕鰻魚冬季洄游至東亞,昔日鰻苗價高,還須提早到現場卡位。海象多變,夜捕鰻風險高、及數鰻苗歌饒富趣味等小節,穿插當地文史工作者和相關專家學者等人的解說來介紹桃園新屋和新竹新豐沿海客家聚落的捉魚崽傳統漁業文化。意在宣揚海脣客家人「近海知魚性」發展而成的特殊漁村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累積更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海脣是海邊之意,海脣客家人,泛指居住在桃園等地沿海的客家住民,依海營生的他們說著流利的海陸腔客家話。海脣客家人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型態,由於灌溉水源缺乏耕種的農地都是「看天田」,但因為臨海的關係客家住民利用農閒之餘或漁汛時期從事漁業活動。這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態,凸顯其「近海知魚性」所構築出的特殊漁村文化與獨特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1. 林人芳,客家漁港—永安展現客家新風貌,2021年2月號175期 交流雜誌,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s://www.sef.org.tw/article-1-3-100(瀏覽日期:2022/04/30)
2. 周錦宏,海脣客家人桃園客家漁村田野紀實,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http://hakka.ncu.edu.tw/Upload/JournalDataZip/8/mobile/index.html(瀏覽日期:2022/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