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是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製作的客家漁村「刺網」影片。
客家漁村「刺網」影片片長約15分鐘,全片分成割月桃製牽罟繩、捶打月桃莖後撕成條狀、曬乾月桃莖展現韌性、三股變一股細繩變粗、網繩以薯榔染成暗紅色、防風林內藏磚砌罟寮、早期苧麻罟網易腐壞、漁民手作漁網動作嫻熟、4800年前先民撒網捕魚及保存文化資產成考驗等10小節,穿插當地文史工作者和相關專家學者等人的解說來介紹桃園新屋沿海客家聚落的製繩編網傳統漁業文化。意在宣揚海脣客家人「近海知魚性」發展而成的特殊漁村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累積更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海脣是海邊之意,海脣客家人,泛指居住在桃園、新竹、苗栗沿海的客家住民,依海營生的他們說著流利的海陸腔客家話。海脣客家人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型態,由於灌溉水源缺乏耕種的農地都是「看天田」,但因為臨海的關係客家住民利用農閒之餘或漁汛時期從事漁業活動。這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態,凸顯其「近海知魚性」所構築出的特殊漁村文化與獨特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1. 林人芳,客家漁港—永安展現客家新風貌,2021年2月號175期 交流雜誌,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s://www.sef.org.tw/article-1-3-100(瀏覽日期:2022/04/30)
2. 周錦宏,海脣客家人桃園客家漁村田野紀實,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http://hakka.ncu.edu.tw/Upload/JournalDataZip/8/mobile/index.html(瀏覽日期:2022/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