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一塊石板開始的伯公信仰(東昌-漢人福德祠)

東昌村,原稱「里漏」,日治改稱「舟津」,戰後先後改稱「化仁」、「東昌」。這座廟宇原是南勢阿美族里漏社居民祭拜石頭、舉行Misatulikung祭儀(田祭)的場域。隨著漢人的移入、生活型態與文化內涵的轉變,圍繞農事的祭儀逐漸簡化、消逝,原本的石頭遭遷移,場域被漢人用來祭拜伯公,最後轉由漢人主持。阿美族人於民國75(1986)年在東海十街覓地新建福德祠,並在民國82(1993)年開始在新的場域舉辦祭儀。東昌福德祠為水泥造的小型廟宇,原來沒有伯公神像只有一面白色大理石板上刻有「福德正神香位」字樣;後該石板以紅紙仔細包裹,安置於廟內的伯公神像後方。神龕供奉著伯公與伯婆神像,正中央的伯公神像不出門,出巡時會交由旁邊的金身。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花蓮縣吉安鄉
  • 別名
    東昌-漢人福德祠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9634727
  • 所在地-經度
    121.5986377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葉柏強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