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公告本縣芹壁聚落範圍內,自公告日起指定為聚落。

公告本縣芹壁聚落範圍內,自公告日起指定為聚落。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公告本縣芹壁聚落範圍內,自公告日起指定為聚落。

此聚落昔日居民稱為「芹囝」,由海面遙望陸地村落好似鑲嵌於「芹囝」後方的山壁,故稱「芹壁」。芹壁聚落早年因漁業豐沛造就村落富裕,漁業蕭條後,人口嚴重外流,連江縣政府於民國89年開始補助傳統閩東式古厝整修,進行「聚落保存、老屋再生」和「閒置空間再利用」,以公辦民營方式,委由民間業者,利用古厝經營民宿及餐廳,成為近年來外島旅遊熱門景點。 民國九十年代「聚落保存」觀念在馬祖萌芽,民間與政府都認為芹壁極具保存與修復價值。隨著藝術家一波波進駐,商業廣告也來此取景,芹壁特有的閩東風情漸漸為國人熟悉,但也對於坍塌的老屋感到惋惜不已,於是連江縣政府在民國89年展開古厝整修工程,以公辦民營方式,先後委由兩家民間業者,利用古厝經營民宿與咖啡簡餐廳。 芹壁村同馬祖其它地區一般,亦是澳口集村形式,在宋元明時期即有先民遺跡;明末時期,福建沿海一帶倭寇猖獗,芹壁村亦為海盜強借住所之地。在傳統的芹壁聚落中,生活方式以漁業為主,自足式農耕為輔,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傳統聚落。芹壁漁業與早年豐沛的漁業資源使得辛勤工作的漁戶累下傲人的財富。由芹壁村的聚落建築材料與工法便可清楚的比較出芹壁在早年是馬祖地區建築工藝最為純熟且精美的區域之一。 芹壁聚落是現存閩東傳統聚落保存較為完整的聚落,內有教育單位,信仰重心的廟宇,和絕佳的天然景觀,且在早年地方產業,漁業方面亦有相當重要性,在地方歷史人文永絡方面應加以保存。 聚落整體以花崗石疊砌而成,石屋紋理清晰可見,建築與地形密切配合,木石結合的閩東傳統建築,在我國之文化資中獨樹一格,具有高度的保存價值 建物型式除一般民居及廟宇外,無特殊建築類型出現,皆為閩東傳統建築,以大木結構,花崗石砌牆,為五脊四坡或二坡形式。 芹壁聚落位於北竿島北側,坐落於芹山與壁山之間的山腳下。芹壁村落分佈於澳口附近,背山面海而築,地形坡度大部分建築集中在10﹪至40﹪之間,濱海地區以岩岸為主,有一處沙灘,低潮線於0公尺,高潮線於5公尺處,其間零星散佈礁石,高度約五至七公尺之間;澳口海中央有一突起花崗岩小島村民稱之為「龜島」,烏龜島四周海面清澈,有「鏡沃」之稱,傳云此龜島為村落重要的風水案山,周圍亦是漁產豐富的釣場。 芹壁村位於馬祖北竿島的北方,村名由來有好幾種說法。有一說是處於芹山與壁山之間而得名;另有一說,是芹壁澳口有一塊突起的岩石,狀似烏龜,居民稱為「芹仔」,從海面上望之,芹壁村就像位於芹仔的後壁,就叫芹壁村。 古宅群順著山勢成梯形羅列,櫛比鱗次,各戶間互不影響展望空間,房屋建材多以花崗岩等火成石係為主。由於石材質地粗糙且富青白、黃褐、磚紅等色澤,相間堆砌成的美麗石板屋,頗能與環境相融合;雕工考究的屋頂、用來排 水的「鯽魚嘴」及用以鎮宅避邪的石獅等,皆為閩北建築古樸的代表傑作。 靠著捕蝦、曬蝦皮繁華的芹壁村,隨著時空的變遷而沒落,經過整修後,於2001年風華再現。芹壁村獨立雄踞在海岸邊,離北竿市區有段距離。走在芹壁村,你會驚豔於它的美,尤其在黃昏時,欣賞海景、聽濤聲,並欣賞一幢幢的石屋,非常浪漫。 芹壁聚落以傳統建築群為主,少部份新式建築。聚落下方為港口,目前只有極少數家戶從事捕魚業。 1.傳統建築群 2.聚落街巷紋理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2010/05/31/2010/05/31
相關地點
連江縣 北竿鄉 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
地點名稱
後壁/圍內/二坡
緯度
23.3656/22.9092/22.9207
經度
120.361/120.221/120.64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