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公告登錄「望安花宅聚落」為重要聚落。

公告登錄「望安花宅聚落」為重要聚落。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公告登錄「望安花宅聚落」為重要聚落。

望安島位於澎湖縣轄區內的南方海域上,是望安鄉最大島嶼,也是澎湖縣第四大島。古名「花宅」的中社村位於望安島中部偏西的山坳中,東邊為大範圍的緩丘,相隔約一公里處以布袋港出入門仔海峽,西邊則緊鄰花宅灣,北邊隔著天台山與水垵村為鄰,南邊與西安、東安兩村為鄰。花宅西臨台灣海峽, 西北方海面上有花嶼,西南方海面上有貓嶼、草嶼等小島。 中社村行政範圍之村域總面積約217公頃,村域內部擁有幾個有形的空間範圍與層次,以及基於信仰認知上的無形空間,是兩百年來人群生活與天地自然的互動成果,並形成一種聚落生活與社群文化緊密結合的空間紋理。 因地勢形貌而得名的「花宅」聚落,倚賴自然環境賦予之農漁兼半的海島生活型態,包含聚落建築群、信仰文化及生計活動等,都可說明早期漢人聚落發展的各種有形、無形文化變貌,實為澎湖聚落發展型態之經典。 一、聚落建築的閒置、傾頹、增修改建 二、圍仔與園的荒蕪 同樣是人口外移、飲食的多樣化,傳統農作物生產需求變低,相對 所需的耕作土地也縮小,加上留在當地會使用傳統圍內、園的居民年紀 已大,也無法負擔大量勞動的耕作,只能任由原本先人開墾的圍內與園 的逐漸荒蕪化,重新回歸草原景觀的風貌。而在圍仔內的水井,也因為 長期沒有使用、維護,而逐漸崩塌或枯竭。 因為沒有使用的需求,可以想見相關的疊砌圍牆、挖水井技術以及 傳統農業知識可能都會隨著老人凋逝而消失。 三、信仰祭儀的簡化 花宅最重要的王爺信仰,具體反映在其無形文化-節慶祭儀中。所 有的祭儀需依賴小法、乩童的執行,才能完成。但這樣具地方特色與代 代相傳的取小法儀式,已經隨人口外移、觀念變化而難以持續。且由於 人口減少,儀式行為與內容也日漸簡化,不利於傳統聚落信仰文化的傳 承。 四、觀光經濟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花宅重新受到重視,觀光活動也增多了起來。有人投資 興建民宿(布袋港)、遷移墳墓事件、公共建設進入等等,恐對整體歷史 風貌造成威脅,更降低傳統聚落歷史風貌之自明性。近期「交通部觀光 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針對望安天台山及中社公園等所屬的相關人 文環境進行建設:「望安遊憩設施整建規劃設計監造」一案,位屬於花 宅聚落的一環,其規劃設計應符合聚落保存的規範並維持相關文化景觀 風貌,並與文建會、文化局相互配合達到保存與建設之間應允歷史風貌 的維護。 歷史脈絡: 望安島舊稱「八罩」,其名最早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上奏之〈飛報大捷疏〉, 康熙末年,澎湖群島的開發似乎依舊有限,而望安是群島中少數有人居的島嶼。雍正 初年,望安的聚落數量共有兩澳五社,分別是網垵澳,下有網垵社、山寮社、將軍社, 以及水垵澳,下有水垵社、花宅社,澳社分佈含括望安本島及周邊島嶼。至清領末期, 望安的聚落數量增為兩澳九社,然新增澳社皆為望安周邊島嶼,望安本島聚落仍維持 網垵社、水垵社、花宅社三處。 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初期仍延續清代的地方自治形式,在澎湖廳下設澳務署, 望安各澳社劃歸八罩澳務署治理。歷經數次制度更迭,從日治初期的澳務署一直到戰 後的鄉公所,望安島的行政機關同樣皆設在今望安鄉東安村內。 「花宅」之名,最早出現於清康熙年間的兩部地方志。一是康熙二十二年(1686)杜 臻所編撰的《澎湖台灣紀略》,另一則是蔣毓英的《台灣府志》。另從居民族譜記載顯 示,花宅「張姓」始祖於明末天啟年間渡海來澎,「曾姓」始祖於康熙年間至此定居, 與澎湖兩次大規模移民遷入的年代切合。而根據伊能嘉矩的調查,最晚在雍正初年, 花宅應有發展至相當規模的聚落存在。再者於雍正五年(1727)網垵澳分設,確認花 宅已是被官方納入地方「澳甲」制的社群聚落,清政府派駐水師定期巡哨的路線,也 將花宅納為其中一站。 花宅的發展一如望安島其他村落,在日治時期結束之前,以傳統農牧業、沿岸漁業與 帆船運輸業為居民主要的生計方式。生計行為與日常運作具有清楚的兩性分工,由男 性出海捕魚,婦女在自家附近從事簡單農作與潮間帶拾撈等。 花宅居民的祖籍以泉州同安為主,以陳、顏兩姓人數較多,鄭姓、張姓次之。花宅居 民尚有另一種人群分類的方式,即:頂寮、下寮、尾寮、山仔后等四個甲頭。 而分布在四甲頭的民居建築位址恰好各自分佈在聚落四邊,具有適應地形、氣候季風 的表現。傳統民居的建築形式,稱為「一落四櫸頭」、「一落二櫸頭」,是由「大厝身」、 「間仔」、「深井」、「庭」、「牆頭」、「磚坪」等空間所組成。 花宅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傳統漢人民間信仰為主,大部分祭拜媽祖、王爺,少部分信 耶穌。聚落中有三座民間信仰廟宇,分別是五府千歲廟、花宅天上聖母廟及蕭府公祖 廟和基督教禮拜堂一座。五府千歲廟、花宅天上聖母廟與蕭府公祖廟皆以花宅全村為 祭祀圈,每月初一、十五犒賞軍馬、農曆12月15日的送神、除夕作年、正月初四接 神、13日至18日的元宵節以及各主祀神誕辰,27花宅四甲頭會以輪流方式主掌當年 祭祀事務。舉凡神明誕辰祭典、初一十五犒軍、中元普渡等,由各甲甲頭輪流擔任爐 主,同時眾甲頭供同分擔祭祀費用,廟宇整修費也是由眾甲頭共同分擔。這個傳統至 今仍維持不變。 保存價值: 1、聚落建築與聚落文化具體反映整體環境並具地方特色。 2、歷史脈絡與紋理呈現典型的澎湖離島社群發展的典型,具保存價值並有瀕臨消失的 可能。 3、建築群落具有均質特色,部分建築設計形式反映時代發展,亦有少數一二例具藝術 特色。 花宅聚落發展反應自然環境條件以及移民過程帶來的文化傳承與在地化 的融合特性,具體而微的反應在清晰可見的人與自然互動下的空間使用關 係,尤以居住、信仰與生計活動發展脈絡,具體而為反映在實質空間紋理, 因此就聚落環境整體特色,可區分為三個空間層次:社群生活與建築群落、 社里信仰空間、生計活動空間(農、漁及航海)。 分布在四甲頭的民居建築位址恰好各自分佈在聚落四邊,在擇地上普遍具有背山面海、坐山觀局的風水考量,建築多數呈座東朝西方向,具有適應微地形、藉助地形屏障的凹地以抵擋氣候季風。 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稱為「一落四櫸頭」、「一落二櫸頭」,是由「大厝身」、「間仔」、「深井」、「亭」、「牆頭」、「磚坪」等空間所組成。其次,在主要建築旁都有因應需要而起造的棧間、稠間等附屬建築。故,這樣由主要建築與附屬建築構成主要住居空間。 建築規模與土地大小、人口多寡、家戶需求、營生需求與經濟等條件有關。而建築的空間使用,包括居住上的社會位序與禮制、季節性的農漁產的醃製風乾、節慶活動等,都使聚落建築呈現特有的傳統格局與時代下的空間演繹。 建築材料普遍使用當地環境材料,如珊瑚礁岩、玄武岩以及運用當地相當多的砱仔4燒製的白灰、泥土與沙等,形成具有生態意義的風土建築。而從各種地方材料採集、不同時代的運用方式、營造技術以及居民相互協助起厝的營造活動、營造相關儀式等,長年累月下來已經形成一套在地知識系統。 花宅聚落發展反應自然環境條件以及移民過程帶來的文化傳承與在地化的融合特性,具體而微的反應在清晰可見的人與自然互動下的空間使用關係,尤以居住、信仰與生計活動發展脈絡,具體而為反映在實質空間紋理,因此就聚落環境整體特色,可區分為三個空間層次:社群生活與建築群落、社里信仰空間、生計活動空間(農、漁及航海)。 舊稱「花宅」的中社村,出現於清康熙年間1680年代的《澎湖台灣紀略》一書。另從族譜記載來看,花宅「張姓」始祖於明末天啟年間渡海來澎,「曾姓」始祖於康熙年間至此定居。早期先民以望安島周圍豐富的漁場而季節姓的進出望安島,隨後因海洋領域意識的興起,望安島成為台海國防、貿易航線上重要的一站,之後受到航海、航空技術的發達,遂蛻變成為富地方特色的歷史島嶼,特別是花宅聚落。 「花宅」與多數澎湖群島村落一樣,居民過著農漁兼具的生活型態,只是近代隨著漁撈技術和社會型態的改變,加上沿岸海洋資源日趨匱乏,花宅居民較其他村落更早,於1900年代初期即開始離開家鄉,轉而赴馬公、台灣本島求學或謀生,甚至長期從事遠洋漁業而居住於全球各港口城市者也不在少數。 近年因人口外移、無人使用與年久失修等問題,房舍毀損傾頹之速度極快 近年因人口外移、無人使用與年久失修等問題,房舍毀損傾頹之速度極快,但著眼於其歷史價值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實需要居民、大眾和相關單位共同珍視與維護之。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替代主題
望安花宅聚落
創作日期
2010/04/14/2010/04/14
相關地點
澎湖縣 望安鄉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
地點名稱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圍內/禮拜堂/布袋港/大眾/山寮/山寮/山寮/中社/五府千歲/同安/安村/尾寮/尾寮/和社/東安/澎湖國家風景區
緯度
23.3704878/22.9092/25.0519/23.3819/23.9528/23.7586/23.9801/24.1205/24.3316/25.0982/23.9231/23.7338/22.8656/24.8833/23.5922/24.8542/23.5563839
經度
119.5020698/120.221/121.532/120.157/121.592/120.289/120.47/120.481/120.73/121.45/120.534/120.855/120.627/121.3/120.889/121.09/119.6065257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