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公告本縣望安花宅登錄為聚落

花宅位於澎湖南海群島主要大島-望安島。望安島為澎湖縣望安鄉的行政中心,島上目前有四個行政村、六個傳統聚落,其中,「花宅」聚落所在的中社村,行政範圍涵蓋望安島中部地區,以富地方特色的建築群落而聞名。 目前花宅聚落內之民宅約有160棟左右,扣除戰後新建築以及完全傾倒者,尚保留有超過130棟的傳建築和日治時期建築。近年因人口外移、無人使用與年久失修等問題,房舍毀損傾頹之速度極快,但著眼於其歷史價值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實需要居民、大眾和相關單位共同珍視維護之。 花宅聚落之保存價值,可以從聚落歷史、史前考古、聚落產業、聚落人文以及聚落建築等五大面向說明:一、聚落歷史面向:明末清初的漢人移民,在望安島擇址落戶定居,逐漸形成聚落的實証。在環境限制下,選擇北面以山為屏障,大致呈背山觀海地勢而居,倚賴自然環境賦予之農漁兼半的海島生活文化,實為澎湖聚落發展型態之經典。二、史前考古面向:花宅遺址以1985年所列之「東安-D」(屬早期漢文化-宋、元)及「望安‧鯉魚山」(屬細繩紋陶/素面紅灰陶文化-距今約4500年前)為代表,足以彰顯望安島發展歷史。三、聚落產業面向:花宅產業多以自然生態環境之海、海埔、山、埔等空間進行討海做山等一級產業方式,為生計倚賴。而燒灰、煮魚等加工活動則見證因應產業型態發展的區域變遷,藉此產業面向也可瞭解聚落發展更迭。四、聚落人文面向:花宅聚落基於航海交通,在移民過程異動往來頻繁下,與金門島及台灣島有相當程度的文化傳承與融合關係的特殊性;而信仰則藉由巡社、鎮符等儀式行為確保及建構居民心靈層面的超自然體系,迄今仍維持不墜。五、聚落建築面向:花宅建築形式以傳統櫸頭式合院為基本型或衍生型之發展者居多,另以木、瓦、石與在地自然材為組構與模式,配合住屋周邊附屬設施,隨著時代演進而多樣,實為聚落建築風貌及常民生活之本質。 1.富有地方特色及歷史脈絡紋理且其古厝設計形式具藝術價 值,當地並含豐富的文化資產。 2.由於望安位處澎湖地區的邊陲,相對地,整體之自然資源較 為貧乏。因此,靠海維生與部分農作產業的結果,民宅空間 便呈現這產業的氛圍。再者,地形條件的制約與強大東北季 風的影響,可居範圍有限,亦即聚落空間被局限在一個特定 的範圍。這樣的結果,我們理解到分家的社會位序與禮制, 使得民宅呈現其特有的“傳統”空間格局。 1.整體而言,花宅聚落民宅所彰顯的特質是有別於精美的豪宅大院,因此無法特別去強調那些特殊的空間、形式是特殊的,或是其它地域所沒有的。事實上,花宅聚落的民宅所呈現的是一種集體的樸質美感,一個閩南地區邊陲的、化外的傳統聚落。且相對於望安網垵與水垵兩聚落,甚至是澎湖本島而言,是一個存有傳統民宅數量較多,且完整的傳統聚落空間。 2.從整個花宅聚落地景的觀察,從海邊的珊瑚礁以至山上的黑石頭,這些在地的材質被使用到民宅的建材,如此將使得民宅的人文地景與自然環境作充分的結合。此外,漢文化的傳統建材透過農漁生產的交換與財富積累,從大陸與台灣運抵至此營建。於是紅磚、紅瓦、木料等建材與地方性建材結合,一方面從民宅的建材便可辨視與台灣及大陸的貿易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外來建材所導致在民宅形式的演化。首先,尤其是老古石材在處理上費時費工,取而代之的則是黑石頭。其次,在混凝土建材引介入望安後,舊有民宅的修繕以至新式民宅的營建皆普遍地被使用。 「花宅」現存的傳統聚落空間係漢人歷經三百多年、多代傳承所營造而成,是望安島上保存最為完善者,就台灣澎湖地區而言也是首屈一指。「花宅」聚落呈集村形態,坐落於海岸平原及山坳之中。村域內部擁有幾個有形的空間範圍與層次以及信仰認知上的無形空間,透過人群在地生活的互動關係,成為一種生活空間文化的結構。聚落由最基本的單元「厝」(民宅)加上生活的、漁業的、農業的、畜牧的、殯葬及荒地等空間所共同構成,建構出清晰的「厝」(家戶)→「甲頭」→「社里」→「社」等四個空間領域層級。聚落內到處可見傳統櫸頭形式的「厝」(民宅);是聚落的基本空間單元。「厝」附近常見有與生計息息相關的附屬建築和構造物,如「稠」(畜舍)、「棧間」(儲藏室)、「圍仔內」(屋旁菜圃)、「魚灶」、水井等,形成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皆在其中,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社群、政治、經濟等環境背景,而表徵於住屋形式上的也就是實質生活環境的縮影。根據古都基金會於2005年之調查,目前花宅約有「厝」158(棟參考《花宅聚落保存基礎調查及社區營造先期規劃》報告書中表4-1.1「四甲頭民宅建築調查統計」之傳統形式,頁4-3),其中值得列入維護標的者,超過40棟,(參考前揭書表5-3.2「花宅聚落維護標的名單,頁5-15、5-16」。數量不一的厝屋和其附屬空間建築構成了傳統聚落的社群空間-「甲」,藉以由輪值廟宇宗教事務,並能分工負責公共事務的推展。「花宅」聚落共有頂寮、下寮、山仔后以及尾寮等四個「甲」,由主要街道和大水溝所區隔。四個「甲」、三座廟宇、一座教堂、百多棟厝屋和諸多基本生活空間合而形成「社里」,此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間領域。「社里」內除了「厝」(民宅)、「稠」(畜舍)、「棧間」(儲藏室)、「圍仔內」(屋旁菜圃)、「魚灶」、灰窯、船屋等私有構造物,尚有街巷、水井、「祖厝」(祠堂)、廟、「營頭」、教堂、石滬、碼頭等公共空間建築。而「社里」的明確範圍係由「宮廟」每年舉辦的繞境祭典所界定,透過「定符」安置東、西、南、北、中等五個營頭,圍塑出有形與無形之完整防禦體系,使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免於遭受邪煞迫害,且藉以維繫全體社群的交流與互助合作。至於「社里」外圍,尚有「圍仔」、「山仔」、「海坪」等農漁營生空間,藉以維繫居民的生存繁衍;此外,多處「墓仔埔」(墳場)和大片荒地,亦是支持聚落生態平衡和永續利用的重要場域,總體形成了居民所認知的傳統聚落範圍──花宅「社」。 舊稱「花宅」的中社村,出現於清康熙年間1680年代的《澎湖台灣紀略》一書。另從族譜記載來看,花宅「張姓」始祖於明末天啟年間渡海來澎,「曾姓」始祖於康熙年間至此定居。早期先民以望安島周圍豐富的漁場而季節姓的進出望安島,隨後因海洋領域意識的興起,望安島成為台海國防、貿易航線上重要的一站,之後受到航海、航空技術的發達,遂蛻變成為富地方特色的歷史島嶼,特別是花宅聚落。 「花宅」與多數澎湖群島村落一樣,居民過著農漁兼具的生活型態,只是近代隨著漁撈技術和社會型態的改變,加上沿岸海洋資源日趨匱乏,花宅居民較其他村落更早,於1900年代初期即開始離開家鄉,轉而赴馬公、台灣本島求學或謀生,甚至長期從事遠洋漁業而居住於全球各港口城市者也不在少數。 聚落核心為呡宅群,以傳統建築為主,有部分新式建築及少數洋樓式建築。聚落外圍為農作區及墓葬群。 望安花宅應重點維護事項 1.傳統建築民宅群。 2.聚落街巷紋理。 3.諺語、歌謠、建築藝術等無形文化資產。 4.魚灶、灰窯、冰枝廠、藥店等傳統產業建築。 5.墓葬群。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望安花宅
  • 創作日期
    2006/12/27/2007/12/27
  • 相關地點
    澎湖縣 望安鄉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
  • 地點名稱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海坪/海埔/海埔/大東/大眾/中社/尾寮/尾寮/和社/東安
  • 緯度
    23.3704878/22.4885/23.4728/24.6467/23.678/23.9528/24.3316/22.8656/24.8833/23.5922/24.8542
  • 經度
    119.5020698/120.474/120.173/120.774/120.467/121.592/120.73/120.627/121.3/120.889/121.0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