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二八事件後的清鄉、白色恐怖時期,也就是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年當中,桃園地區發生全臺最多的政治受難案件。當時不但影響桃園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使得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的桃園,持續在高壓逮捕下,發生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乃至解嚴前的機場事件,桃園一直是臺灣民主運動的重鎮。
了解整個桃園的戰後歷史脈絡,二○一四年在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的支持與鼓勵下,採集和出版桃園市白色恐怖第一本文集 ──《重生與愛》,頗受各界肯定。二○一五年,升格為直轄市後的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除了持續訪談桃園市的受難者及家屬外,還有長期住在龍潭的人權救援者梅心怡,談他參與救援臺灣政治犯的故事。本書中受訪人和自撰稿的內容,呈現許多不為人知的豐富生命故事,這些故事不只關於白色恐怖受害經歷,更潛藏著不平凡、堅韌的人性力量,從當事人身上散發出來。
本書的後記,由陳銘城所撰寫,讀者若能與附錄一「白色恐怖案件舉例」對照,蔣介石的疑問:「桃園匪諜為何多?」最高當局的思維,如何影響當時的桃園和未來的發展?讀者想深入了解二二八、白色恐怖、乃致於民主化的人權史,桃園是最寶貴的典例地區,象徵著白色恐怖幕啟、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