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可以看到幾位道長在廣信府張天師前作祭典儀式,並唸有靈寶大法司疏文,此舉為「治門宣疏」。
有關道教「文檢」指道教科儀施行過程所使用的文書總集。地方道壇經常根據其所適用的儀式類別而將這些文書分門別類編輯成冊,方便在正式行科之前預先依照需要備辦。行儀道士用這些不同種類的文書與其相應的天界官僚系統進行交通。根據不同呈送對象的位階或文書性質,這些文書可以區分為:奏疏、符命、關、牒、榜、意文等。其中,道士代替齋主或醮主將其心意呈送給上位神明的文書即為奏疏,或稱「章」、「表」、「疏」、「詞」「啟」、「牋」、「申」、「請」等,不同時代、道派或呈送對象則有不同的稱呼方式。一般而言,奏疏具有固定的書寫格式與相關規範,必須依按製作。諸如近代道教内部流傳的雜記作品 《道教源流》 便規範:「表」必須採用黃紙,所以又叫作「黃素朱表」;而書寫表文必須要先沐浴更衣,焚香端坐,而且不可以將已經寫好的表文安置在污穢濁亂的地方。所有的秦疏之中,尤其以「書詞,最為重要。露寶早朝科儀進呈二清天尊的表文,便是以朱書書紙的形式書寫,以此丹青之色來象徽呈詞者 「披肝瀝咖,的虔誠心意。這樣的做法仍是延續唐代以來的古老傳統。這些上呈高位尊神的奏疏,則須以黃色長方形立體紙盒封裝,稱之為「方函」。
參考資料:
1.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51(瀏覽日期:2022/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