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是台南府城迎媽祖活動中醒獅競賽的照片。
廣東醒獅原稱為瑞獅,象微祥瑞,但因廣東話「瑞」與「睡」發音相似,民初改稱為醒獅。因源起於廣東,且在廣東最為流行,一般習慣稱為廣東獅。醒獅表演主要以採青為主,採青分高青及地青。高青有上膊、上牒、竿上飛獅等,地青有螃蟹青、七星半月青、毒蛇青、盆青等,近年的醒獅比賽則以跳高樁為主流。
台灣舞獅最普遍的是台灣獅及廣東醒獅兩大類,台灣獅又可細分為開口獅、閉口獅、客家獅、金獅陣等。造型上台灣獅頭僅半圓體、面貌威猛,頭頂大多畫八卦形,廣東醒獅獅頭為全圓體,華麗花俏。表演型式上,台灣獅以地面上的手法腳法為主,武術的成份重,較威猛,廣東醒獅以特技高椿表演為主,生動花俏。
參考資料
1.廣東獅,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https://acrobatic.ncfta.gov.tw/home/zh-tw/lionA/25250(瀏覽日期:2022/06/03)
2.舞獅,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舞獅(瀏覽日期:2022/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