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疫情爆發後的民眾日常生活紀實。COVID-19疫情爆發後,民間生活受到嚴峻影響,在疫情嚴重期間,連家人也無法自在的共聚共餐。其中最受創的是餐飲業,其他如花店生意也頗受衝擊,活動群聚停辦,政府的紓困方案緩不濟急。即便如此民眾依然感謝政府施行的防疫政策,宣導民眾配合防疫守則也設立快篩站。各地方政府也會將確診者造冊隔離、迅速建立SOP,規劃流程指揮專業負責。最重要的是民眾遵守防疫規範,做好保護自己才能保護他人,共同守護建立安康幸福。
COVID-19疫情下民眾的日常受疫情影響生活封閉,要促進個人和群體心理健康可從以下三項著手,1.要善用網路資源,篩選分享訊息,2.要調頻社交網路,促進支持聯繫,3.要家戶緊密生活,整理心理空間及4.無人想要染疫,試著將心比心。無論疫情何時結束,COVID-19疫情對於個人和群體的心理健康挑戰將會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們要更重視彼此的心理健康,才有助跨越疫情下的分化和對立,擘畫出後疫情時代的新風景。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簡稱為COVID-19。於2019年12月1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首宗感染個案(BBC NEWS 中文網,2020年2月18日),並於2020年初迅速擴散傳播至全球多個國家,導致逾2億多例確診,450多萬人死亡,演變成一場全球性大瘟疫。流行初期亦造成全球社會在醫療、民生用品上的恐慌性消費。此外,為防止疫情擴散,全球各國皆被迫關閉公共區域、教育機構等,或是取消、推遲各項娛樂藝能展演、體育賽事,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小影響。由於COVID-19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而傳播,因此,隨時保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保持個人與接觸物品表面間的清潔、勤洗手,是目前被認為較為有效能夠預防COVID-19傳播的方法。
參考資料
1. 失業流離的疫情長浪來襲,如何拉住無家者和弱勢居住族群?,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homeless-and-disadvantaged-tenants(瀏覽日期:2022/03/30)
2. 黃柏蒼,疫情底下不尋常的新日常,心理健康的新風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A526AC306CCFCE21&sms=69F6D3EF07A1110E&s=937E25A41024C3B0(瀏覽日期:2022/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