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燈篙

跟燈篙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燈篙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燈篙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燈篙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照片中為寫有普渡植福、太玄上相...字樣的「燈篙」。


「燈簋」乃指當代臺灣建醮前後,豎立於壇場附近,用以宣告醮典開始與結束,同時標誌壇場所在,指引天神地祇、孤魂幽靈來赴壇場的重要標誌,通常以數根竹竿上懸燈火、旗旛的形式表現。早在道教齋儀形成之初,便有於露天壇場之中設立九尺長竿,並於竿上點燃九燈,用以「上照九天、下照九幽」福懺罪的做法。今日燈簋雖非設於壇内,但於長竿之上燃燈照明的做法,仍具古典遺意。只是今日燃燈祈福之意已多為壇內斗燈取代,壇外燈篙更多擔負的是醮典期間鬼神來赴壇場的指引作用。因此,燈簋的備辦、豎立,往往成為醮典籌備階段的重要工作。燈簋的備辦首重竹材的選取,慣以不加裁修、頭尾具足之全竹為吉徵,竹稍愈高大者愈是吉利,若地方宮廟建醮,或由神明指示,甚至由神明親赴取竹。燈簹的豎立須在醮前一月或十日左右選擇吉日預先完成。

一般而言,燈簹多設於壇前空地。若壇場搭設於廟内,則多賢立於廟前大門兩側,但仍須考慮實際空間限制而可另行規劃。除了壇前主篙之外,部分地區也有在醮主自宅甚或所有捐緣之家皆豎立私篙的情形。至於燈蓄的形制,則因醮典類型、道士派别、地方習俗而有不同,概分招神之陽竿與招鬼之陰竿分列與混列的兩種主要類型。


參考資料:

1.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44(瀏覽日期:2022/06/04)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燈篙 / 撰寫者:許安妮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70344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許安妮
創作者
陳丁林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2/06/15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