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普渡儀式

跟普渡儀式有關的相片,共7張
跟普渡儀式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普渡儀式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普渡儀式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普渡儀式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普渡儀式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普渡儀式有關的相片,第6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照片中為保安宮外舉行普渡儀式,有非常多用食物做成各式動物造型(牛、馬、虎、鯉...等)的的供品,並有道士主持儀式。


普度又稱「普施」、「施食」等,所濟度的稱為「孤幽、孤魂滯魄」,一般則稱作孤魂野鬼,佛教則稱為餓鬼,民間通稱「好兄弟」。在儒釋道三教、乃至民間宗教等,都各有契合於教義的孤魂救濟儀式,一般常見的節慶活動,其實融合了三教的行事:儒家官僚體系稱為「祭厲」,道教則配合三元齋,七月十五日的設齋稱為「慶讚中元」,佛教則使用漢譯的「盂蘭盆會」,每年將誦經功德回向以普度餓鬼。在臺灣對於普度的另一種印象,則是在建醮的末日一定排普度儀式,時間在「犒軍」儀式之後,都在過了午時之後的下午或夜晚,也就是午時以前誦經禮懺,過午為陰就可舉行。普度的目的就是召請孤幽前來,既是聽經聞懺以求了悟,也是普施法食賑濟孤幽,期望以此安頓,使得人鬼之間能夠均安。


參考資料:

1.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02 (瀏覽日期:2022/06/03)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許安妮
創作者
陳丁林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2/06/15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