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是夜間由道士主持正醮,主要的道長手持黑色令旗。
建醮在臺灣的道教儀式中,從傳統到現代均為集體的公儀式,雖然儀式的類別多樣,均能表現道教教義與地方習俗的密切結合,又稱為「作醮」。依據性質可分為不同的種類:慶祝地方宮廟或祠堂等建築物的落成啟用,稱為「慶成祈安福醮」,其中包含「安龍謝土」儀,規模較小也可與大醮分開單獨舉行。或者定期、不定期為地方合境而祈謝神明的,則稱為「祈安清醮」。迎送王爺驅除瘟疫的醮典稱為瘟醮、王醮,有些地區較不重視道教儀軌,而由地方的禮生團體所主持,則稱作「迎王祭典」。有些相關儀式可以複合的,如附加火部也稱作「火醮」,專為祈求火王保佑無火無災;在濱海地區為超度水難孤幽,也有附加「水醮」的如東港例,或如金門地區所專行的「海醮」。專為宮廟或行業神明的千秋聖誕舉行的,即在神明生「作三獻」;有些道教傳統則使用專稱,明代既有「天妃醮」,地方道壇也有專為神誕舉行的,如玄壇醮、真君醮之類。而配合三元日舉行的,稱為三元齋或三元醮,臺灣盛行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的,通稱的「慶讚中元」即中元齋,在民間與佛教的 「盂蘭盆法會」並稱。
正醮為醮典中最後的謝神儀式,再次迎請十方三界眾神降臨壇場消災腸福,並在醮事的最後,虔誠奉送諸神返回天庭。以黑布懸掛於廟內的上空,黑布上面再黏貼著天官錢,做為連結神界至壇場之間的「天
橋」,象徵天界至人間的通道,接續進行三獻酒的儀式,酬謝諸神降臨壇場庇祐賜福,之後再虔誠奉送列位尊神返回天庭,醮壇內法事科儀也到此告一段落
參考資料:
1.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72(瀏覽日期:2022/06/03)
2. https://m.facebook.com/8GuanDiTing/photos/a.321794351238156/1938861666198075/(瀏覽日期:2022/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