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鹽水大眾廟儀式活動

照片中為台南鹽水大眾廟的照片,可以看到有南天新聞的記者在採訪廟方人員,以及廟內正在舉辦一些儀式許多人一手拿紙,一手舉起像是在向神明發誓,是鹽水聚波亭列入古蹟以及管委會的就職大典。另外的片中還有一個青銅製的香爐,裡面有紙條寫著「四獸淨爐」,雙象、四鶴、兩龜、三獅...字樣,爐底印款乾隆壬子(1792年)製。乾隆壬子年距離大眾廟初建之年(1741年)已經相隔51年,香獨的年份並不無可能,但其身份仍有待確認。


大眾廟又名聚波亭,鹽水鎮昔時稱「月港」,乃一天然內港,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部將何積善及范文章等,帶領大批移民入台,在今大眾廟前關墾為貿易港,舟船往返於福州、廈門之間,並於此古榕樹旁搭建涼亭,以供過往商旅休息,由於前方乃商船漁船聚集之處,每當向晚漁火點點,有「聚波漁火」之美景,而名曰「聚波亭」。


昔時鹽水商業繁盛,往來大陸及台灣西部各港口的船隻雖多,但由於船隻受地形、季風與潮流影響,加以當時海盜橫行,航行險惡,於是航民皆迎請故鄉神明以庇祐航行平安。相傳當時曾有航行閩台之間的泉州商人,於杭海間遭遇海盜襲擊,正值危急之際,忽然出現一手執利刃之長鬚勇將,將來犯的海盜擊退,據傳其容貌頗與傳說中奉祀之雷府大將軍相似,方知乃大將爺顯神威。又傳,凡於海上航行時遭逢狂風巨浪,只要誠心向大將爺祈禱,皆能化險為夷。爾後,雷府千歲之顯赫神威,便深植於往來商旅心中。


後由於地形變化,倒風內海逐間淤淺,港口功能遂失,大將爺神像也由原奉於船上,移祀於聚波亭內。至乾隆6年(1741),信眾聚資建廟,廟名沿用聚波亭,又名大眾廟。


參考資料:

1. 文化地理資訊系統,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yanshuei/1102008-DZM( 瀏覽日期:2022/05/28)

2.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1_00000307&lang=chn( 瀏覽日期:2022/05/28)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許安妮
  • 創作者
    陳丁林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2/06/1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