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壁國中扯鈴表演

台南於自1996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照片中為後壁國中的扯鈴隊在表演扯鈴。


扯鈴是我國固有的民俗技藝,相傳久遠,但在考古的文獻中,有關扯鈴的記載,資料貧乏,在明代萬曆年間劉侗和于奕正的帝京物紀卷上記載部分風俗民情,內有一首歌謠:「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展兒,打拔兒」。根據文獻考證,所謂「空鐘」,就是現今所稱的扯鈴。可能由於所製作的材質相同,玩法大同小異,又因形式規格不同,而受快速旋轉所產生共鳴聲響,有似鐘聲,有似蟬鳴,有似鴿鈴,有似古箏等,因之,後人有稱為空鐘、空箏、空竹、響鈴,扯嗡等等不同名詞。


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罈子,變是變戲法,練就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台灣推廣扯鈴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階段:幼兒期、成長(壯年)期、衰退期、復甦(國際化)期。自民國71年舉辦民俗研習,增加扯鈴項目起至民國74年間止,可說是扯鈴的初生階段。早期在台灣能看到扯鈴表演之機會並不多,陳金銘先生屬於早期把完扯鈴最好的前輩藝人,因其衣缽傳人復興劇校─陳彩鳳老師,為台灣開啟推廣扯鈴之種子。 民國72年,中正國中第一次奪得民俗青少年出國訪問代表權,並做全國巡迴表演。再加上民國73年全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將扯鈴正式列為比賽項目,又有民間藝人及學校共襄盛舉。


從民國75年以後,每年參加全國中正盃扯鈴比賽的隊伍年年增加,而自民國80年至民國84年間的全盛時期,參加扯鈴比賽的隊數最多,每隊的技藝難度很高,可謂全國扯鈴隊之顛峰期。


自民國85年逐漸走下坡。由於全國性的民俗體育運動比賽減少,再加上功群扯鈴在各地區學校免費教學,費用龐大且維持不易;所培養優秀教練,因而逐漸轉業,無法繼續至各校推廣扯鈴。所幸教育部與全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再次積極舉辦民俗體育運動研習,而各國民中小學校也辦有扯鈴民俗社團,祈能再次恢復以往扯鈴顛峰期之盛況。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 https://folksports.moc.gov.tw/home/zh-tw/knowledge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許安妮
  • 創作者
    陳丁林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2/06/1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