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縣國中小學生「跳鼓陣」表演

此物件影像是民國85(1996)年舉行的臺南縣國中小學生「跳鼓陣」表演。

近年來由於國家政策與專家學者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國民中小學傳統藝術教育計畫的施行,造就了學校跳鼓團隊的蓬勃發展。其中以臺南市的各教育單位及社區總體營造協會,進行跳鼓陣的技藝教育及傳承的推網最為積極。跳鼓陣是最具活力與動感的一種陣頭,其表演性質為體育類,又稱「鼓花陣」、「大鼓陣」、「大鼓弄」、「弄鼓花」、「花鼓陣」與「大鼓花陣」,隨時代變異,各地名稱、跳法及表演人數略有不同。顧名思義就是背「鼓」扭「跳」。表演時以一人背鼓為中心,拿頭旗(隊旗)的領隊、拿娘傘及銅鑼者共8人為基準編制,以蹲跳扭動,進行「開四門」、「娘傘穿鑼」等近10種隊型變化。在節奏明快的鑼鼓聲及原始的吆喝聲中,蹲跳俐落的動作相當震人心弦。

臺灣跳鼓技藝的保存與推展,自民國八十(1991)年起,不論社會層面或學校層面,政府對傳統藝術教育進行大幅度的推展。在學校層面由於教育部國教司推展國民中小學傳統藝術教育計劃的實施,而跳鼓陣是鄉土藝術陣頭小戲舞蹈中的一項,無疑是最簡單最容易施行的項目之一,因此造就跳鼓團隊在國民中小學的蓬勃發展。民國 86 (1997)年開始在國民中小學實施「鄉土教學」,希望年輕的一代從愛護自己的鄉土、喜歡自己的鄉土文化著手,繼而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由於「國民中小學傳統藝術教育計劃」的推展,讓傳統雜技類的跳鼓陣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

1. 跳鼓陣,1991。台灣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d2b4f342-740c-47ec-bb7f-a2fde188e324 (瀏覽日期:2022/06/05)

2. 跳鼓陣,遊藝性雜技,臺灣民間雜技分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s://acrobatic.ncfta.gov.tw/home/zh-tw/drum/25255(瀏覽日期:2022/06/05)

3. 高華君,臺灣跳鼓陣之研究,http://repository.ncku.edu.tw/bitstream/987654321/76847/1/0010500403001.pdf(瀏覽日期:2022/06/05)

4. 跳鼓陣文化的歷史朔源及文化形成,https://tnsc.nutn.edu.tw/upload/resource/2018011703311490.pdf(瀏覽日期:2022/06/05)

5. 南瀛藝陣之鄉 學子樂傳承,2010/6/27 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06655(瀏覽日期:2022/06/05)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劉欣欣
  • 創作者
    陳丁林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2/06/1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