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蘇厝長興宮瘟王祭內壇布置-祭斗燈

此物件是台南市安定區蘇厝長興宮瘟王祭的祭斗燈。

三界壇上除各界神明外,尚有各會首的斗燈。據聞斗燈可辟邪祈福,因此在醮祭法會中,均有禮斗植福的儀式。

斗燈的構成除了裝米的斗身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斗燈傘。斗燈傘的形狀與神轎前的涼傘類似,應是為配合斗燈而設計的迷你涼傘,鑑醮時道士們還會在傘柄上貼一張紅紙黑字的斗燈籤,上書「雷令 神光主照天輪宮本命元辰星君罡」。此外還有一把秤子,兩把劍,及尺、剪刀、鏡子、油燈等物。

三界壇前的斗燈也有新舊之分,新斗燈是本科新增的名內會首,舊的則是以前各科會首的斗燈回來鑑醮。形制上雖略有差異,基本意義是相同的。傳聞斗燈於起鼓入醮點燃之後,一直到醮事圓滿,均不得熄滅,否則將會帶來厄運。因此點燈之人,必須時時注意燈油的添加或更換。

長興宮的斗燈在全程參與醮壇祭典圓滿之後,主持醮壇法事的高功道長即會為每個斗燈頒發證書,代表其已接受過道法的洗禮,增加它的神聖性。

蘇厝長興宮緣起於清康熙18(1679)年三月,蘇厝和林厝二庄先民在曾文溪(古台江內海)溪埔地拾獲了王船,認為是非常吉利的兆頭,於是恭迎入庄,並在曾文溪邊蓋草庵安座奉祀。因曾文溪溪流經常改道關係,致廟宇屢次遷徙,直至1948年始在今址興廟,現今廟貌則為1988年所重建完成。主祀玉敕代天巡狩十二瘟王,為典型的瘟王廟宇,奉祀張、余、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十二府千歲爺。

長興宮內主祀十二瘟王,平時只有「王令」未見「金身」,在舉行王醮以前,才由紙糊師傅恭塑綢製金身,且先讓紙糊金身放置曾文溪上的竹筏,起鼓入醮當晚再迎請,以象徵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據廟方記載首科王醮始於乾隆37年(1772),開啟蘇厝送王船的歷史,之後即依神示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行一科。長興宮瘟王祭於2010年登錄為台南市定民俗文化資產。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祐誠
  • 創作者
    陳丁林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2/06/1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