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橋仔村米倉

橋仔村米倉,為戰地政務時(1956-1992)用來儲放戰備米的倉庫,位在橋仔村辦公室右側,現已拆除,舊址在現今橋仔公車亭前方。戰地政務時期,物資和米糧取得不易,多仰賴從臺灣運補的補給艦,加上金馬地區位居戰地前線,通常是直接配送好幾個月份的存量儲備起來,因此配給是限量的。

食用戰備米已是馬祖村民集體記憶的一部份,北竿橋仔村黃鵬武(1950-)耆老回憶,當時糧食主要是阿兵哥從臺灣運抵過來,再由村公所負責發放、村長負責販售。白米的供應並不是隨時都能取,通常要戰備三年才會賣給百姓。白米也有分等級,八五米最優質,但百姓通常食用的是等級最劣的九三米(九十三斤)。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22)。黃鵬武【訪談】。臺灣歷史博物館傳統漁具漁法記憶蒐整計畫(4月19日),北竿鄉橋仔村。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