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大溪三層福安宮的社頭特展展示內容。「佑濟昭靈 與天同齊」是鄭文燦市長給大溪福安宮的匾額,更是在地社頭近年來重要的牌匾。
過去社頭通常是同職業的參與人,或者居住在同地方的居民,才會組成一個社頭,但隨著產業變遷等因素,現大多已放寬此規定。目前大溪地區共有33個社頭,其中有15個社頭創立於日治時期傳承百年以上的歷史,而其中位於三層地區的社頭分別為新勝社、福安社及樂豳社。三層地區最早的新勝社,成立於大正八年(1919年),由郭石枝招募三層庄內對北管樂有興趣的成員、組成數十人的社頭。成員由礦工及農民組成,財源方面因有鳥嘴尖山(現稱金面山)的礦主支持,所以曾是三社中最具人力與財力的社頭;福安社成立時間約在大正九、十年之間(1920~1921年),由林阿傳、江再來、江金火等17人共同組成。福安社以協助地方居民婚喪喜慶、支援福安宮的慶典儀式、參與遶境儀式為主要目的;樂豳社成立於昭和二年(1927年),由梅鶴山莊的林源欽發起,邀集同好參加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活動而共同籌組成立。成立初期曾由林源欽擔任負責人,多年後由其弟林源琛負責社務,樂豳社以北管為表演主體,另外也有設將軍、僮仔等陣頭。
大溪是一座古老城市,自然有著悠久濃厚的宗教信仰與慶典。大溪特有的藝陣文化「社頭」,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普濟堂關聖帝君的聖誕日時都會展現演出。三層的三個社頭各自經歷了日本大正、昭和年間的鼎盛、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打壓、台灣經濟起飛的衰敗,到現在大溪大禧文創相關團隊的結合,為這些傳統增添了不少新的活力,也得以將文化香火繼續傳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