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為陸軍少尉謝均的口述訪談,2022年1月22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郭冠佑訪問記錄,地點位於桃園市平鎮區的謝家客廳。
1949年(民國38年)4月中旬,謝均跟著東撤的21軍部隊來到上海。他首次來到上海這個大都會,即便當時正深陷經濟凋蔽、幣值狂跌、學運肆起,但上海的城市規模仍讓謝均印象深刻。
他們在黃埔江畔的福州路下船,當地俗成四馬路,謝均說道:「四馬路,那裡又寬又大,長到可以賽馬。」他們沿著這條馬路去江灣機場,接著再去吳淞口集結。在吳淞口,謝均一行住在附近的野戰醫院。
當時在四馬路上,謝均曾目睹遊行的示威學生,但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是在吳淞口野戰醫院認識的一個少年。他回憶到,這個少年姓劉,是逃難而進到部隊的。謝均說:「那時黃埔江裡都是為了逃亡而溺死的人。4月天冷,姓劉的男子仍然跳進黃埔江裡面,把死人拉去岸邊,用泥巴一一埋起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來到臺灣,即便來了,現在也不在了。」
1949年(民國38年)5月中旬上海保衛戰展開,27日國軍戰敗。21軍大部份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投降,被取消的番號由在四川的另一支新編部隊繼承。身處吳淞口野戰醫院的謝均,有幸跟隨其他潰敗的部隊登上輪船,隨後經舟山、金門而來到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