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為陸軍少尉謝均的口述訪談,2022年1月22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郭冠佑訪問記錄,地點位於桃園市平鎮區的謝家客廳。
謝均在訪談中表示,他在1927年(民國16年)8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太平鄉第2保第7甲,故鄉在如皋縣的最西北角。謝均小時候家中以務農為生,謝均說:「田是自己的,用牛拉犁,腳踩水車灌溉。」雖然田是自己家的,但生活依舊困苦。謝均的父親須將家裡的豬拉到江南的城鎮去賣,自家的雞蛋也要帶到太平鄉周邊的市集去販售,再換些如火柴、釘子之類的生活雜貨回家,經常有一餐沒一餐,夏天時能夠有西瓜吃就很不錯了,麵食一般根本看不到。
談到小時候的困苦生活,謝均說道:「過年才看得到饅頭。我們把麵發了以後拉成長條,切成一塊一塊、包得圓圓的再去蒸,種田時當早餐配。那時是這樣,現在麵包隨便吃得到了。」他在訪談時指了指桌子上的吐司與雜貨店買的麵包,感嘆小時候只有過年時才看得到的饅頭,自己老年時已經隨時可以吃到。
民國時期的城鎮與鄉村處於兩個極端的狀態。謝均的回憶中可看出,城市對他們而言,就是把自家養的豬賣給有錢人,換些錢來買少數日用的場所。能夠去城市的,也多是如父親一樣的男性長輩。多數人離不開農村,離不開田間的勞作。他曾感嘆的表示,如果不是因為戰爭,他不會離開老家,或許會一直當一個農夫到終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