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為陸軍上士卲生芳的口述訪談,2022年1月22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郭冠佑訪問記錄,地點位於桃園市平鎮區的邵家客廳。
邵生芳在1978年(民國67年)五十歲時退伍,當時的軍階是陸軍上士。退伍後來到桃園大溪,在當地的皮鞋工廠工作,負責將做皮革的大張牛皮用機器拔毛與清洗。邵生芳在訪談中表示,儘管在軍隊多年,但他在桃園換過很多工作,不識字的他往來於好幾家工廠當工人,也曾當過政府包商的修路工。
桃園有許多眷村與退伍老兵,許多軍人退伍後就留在當地謀生。邵生芳說:「桃園這裡對我們退伍軍人不錯,很多老兵退伍就留在桃園工作。印象中退伍老兵,會打鐵的做打鐵,會做衣服的當裁縫,沒學歷的都是去做工、打柏油。做工的老兵幫忙建設整個城市,當然不勤勞的話老百姓不要。正因為許多退伍老兵去工作,也把省籍問題給無形消滅了。」最後兩句,實在是中肯的發言。
從1960年代下旬到1980年間,大量1949年(民國38年)來臺的下層軍人退伍,回歸社會的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學歷,比如邵生芳便在訪談中表示自己不識字、沒讀過書,退伍後只能從事勞力工作。但也因為許多退伍老兵從事底層的勞力工作,讓他們在掙錢為生之餘,以更多的時間與當地人往來,在地化同時,逐漸消弭省籍隔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