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為陸軍上士邵生芳的勳章證書,1971年(民國60年)12月31日頒發,證書藏於桃園市平鎮區的邵家,物件由卲生芳提供。
照片中可見忠勤勳章的證書大約A3大小,紙張泛黃因而以塑膠封套包裹。這張證書頒發給陸軍上士竇細汝,原因為其在工作上「忠誠勤敏、卓著勳勞」,由是頒發這張證書及勳章給他。正文末尾附上總統蔣中正、行政院長嚴家淦、國防部長黃杰的職銜姓名簽字章,以及日期與掌璽官的職銜信名簽字小章。證書的最左方為開立日期,表示這張證書在1971年(民國60年)12月31日開立。
談到證書授予者為「竇細汝」,邵生芳在訪談中表示,1940年(民國29年)他十三歲時被軍統別動軍的竇團長夫婦收為勤務兵後,竇團長覺得往後二人等同於一家人,於是將邵生芳改名為竇細汝。1943年(民國32年) 邵生芳正式補上兵額後也是使用「竇細汝」這個名字。直到1990年(民國79年)代初,邵生芳的兒子成年後,知道此事乃數次催促邵生芳改回原名。原本邵生芳認為改名還須回到中國找資料,後面發現在臺灣即可辨理便同意改回原名。
邵生芳改名為竇細汝,背景為民國時期戶口與身份證制度無法全面實施,再者1949年(民國38年)渡臺以前,陸軍經常有實際部隊人數遠低於呈報名冊、名為「吃空缺」的現象,每當點驗時部隊則抓兵拉伕甚至透過雇用的方式補足人數,讓新補入的人來冒充名冊上的名字。國軍直到在美軍顧問團與白團的協助下,制定明確的後勤體系與補給證制度,才將吃空缺的現象正式終結,但許多在渡臺時頂替、登記錯誤、或如邵生芳一樣被長官賦予新名的軍人,多半喪失使用原名的機會,一直到退伍之後都還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