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中元城隍祭的壓軸活動「城隍威巡遶境賑孤」登場之日,數千餘人的宮廟陣頭都從城隍廟熱鬧出發。民眾駐足旁觀,店家敬奉鞭炮祭品,市區在中元節熱鬧喧天,從清代「滿街香案爇旃檀,報道爺來挾手看,笑煞嬌兒好兒女,荷枷爭上賑孤壇」。到日治時代觀眾雲集,汽車(火車)自動車均「降資滅折」,時至今日鬼月成為吉祥月、感恩月,初一「二爺」開鬼門成為開福門,夯枷解厄、脫夯祈福,熱心參與等深厚且久遠「竹塹中元城隍祭」成為民眾爭相目睹、參加的文化享宴,是新竹市唯一的無形文化資產。在熱鬧的節慶結束後,仍能追朔活動的淵泉,求新改變的動力,城隍祭主軸所在的城隍廟藝文,提供了我們需求。
從建築觀點來看,泉州溪底派王益順設計建造完成的新竹城隍廟是一九二○年代寺廟藝術建築高峰。諸多特色:諸如大木結構運用了藻井,平闇天花與移柱等精明技巧,石雕則大量運用泉州礱石與玉昌湖青草石,兩種色澤相互交替組合。雕工藝術水準極高。然而從長期相處的民眾而言,石壁上的雕鏤彩繪、柱上的對聯詩句,引入民間文學與藝術的世界,城隍爺裁判善惡公正無私也引導了公德正義,知識與生命體驗也在此啟蒙,是生命寄託與尋求解答的真理,是人們的人生導師。廟內的藥籤被研究寫成〈一個被遺忘的醫學藥世界〉論述,成為在報導文學獎罕見佳作,也看出了對民眾生活影響之深入普遍顯示於城隍文物藝術等的討論。相關其他論著:
1. 紀宏諭:寺廟慶典與地方子弟團發展—以新竹都城隍為例
從地方子弟團在酬神祭祀表演陣頭中,城隍廟提供表演舞台調解「拼台」,五軒一社的紛爭,以及由子弟團變遷為北管協進組織的過程中,城隍廟扮演的角色及功能。
2. 鄭碧英:新竹都城隍廟供桌工藝之美
解析清咸豐年間公案棹,1920年代泉州匠師王益順領導下的供桌,1949年黃連吉等八仙桌等見證竹塹木藝發展的歷程。數量眾多刑制豐富,雕工考究,桌體碩大,反應當時當地的工藝文化與生活水準,在膜拜之際瞭解傳統漢式、日式、西式不同風格。
3. 康鍩錫:新竹都城隍廟建築裝飾藝術
以圖說方式,分析琳琅滿目的雕刻彩繪作品,藉由此認識雕刻技法,題材呈現及不同材料搭配運用。其中的人物戲劇的人物表情、架勢及不同情景,構圖工整,靈活生動,有如神明欣賞的默劇。
4. 蔡楊吉:新竹都城隍廟的木作修護
在國家藝師主持下,「逢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慣習維修,大木作抽樑換主,製作榫頭加強結構完整安全。小木作則將黃連吉「四遶」中的「漁」、「耕」,楊秀興的對場性標竿作品「鴻門宴」與黃東吉「單刀赴會」完整修護,在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材取代傳統木構中,是維護民族文化與生活文學交織的工藝技術,最緊迫主要的舉措。
5. 高韋珉:城隍神將—布袋戲偶
城隍文創嘗試以家將陣頭的組成,布袋戲偶戲劇元素的研究心得,資深藝師雕刻的身架及縫製版飾的布偶材料,細心組合為神將戲偶,讓每一尊神將布偶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僅在彩樓上神氣活現,也是收藏的珍貴藝術品。
其他的專題為:
1. 黃運喜:從封神模式談臺灣神明的升格問題
分析皇帝敕封列於祀典,道教系統升格,官方默認及民間人士、寶堂等團體,時下跨宗教合作相互尊重下的神明升格,是新的課題。
2. 張德南:〈國定古蹟鄭崇和墓誌碑記〉析釋
對內容中的事蹟事功史實的錯誤漏植提出修正補充建議。
3. 鄭炯輝:淺談士大夫宗廟祭祖古禮數
詳盡記述新竹浯江鄭氏家廟依循大清會典所定程式,將祭祖的祝文、祭典儀注等詳述。
4. 孫致文:曾健雄先生傳略
記述從投身北管旗手老生到武場頭手,北管指導老師的北管振興推手,一生無怨無悔全力全心在北管子弟傳承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