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新村-公車亭
文資身份:文化景觀
「光復新村」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眷戶為省政府公務人員。由於冷戰初期前線緊張,大小砲戰不斷,自1954年九三砲戰以後,中央政府為防止戰爭時政府機構全數遭到破壞,決議將臺灣省政府及臺灣省議會等單位,遷到臺灣中部。疏遷計畫除了政府機關,還包括了公務員及家屬的安頓,為此政府規劃了兩座新市鎮,為光復新村及中興新村。其中先規劃建設的光復新村,在1956年於台中霧峰坑口農事自治村上建立,成為戰後第一個新市鎮。空間配置是政府借鏡歐洲當時盛行的花園城市概念,具有完整的都市計畫概念,區內植栽頗豐,仍保有早年小集村型態,房舍與林蔭交錯,綠意盎然。
早期汽車還尚未普及,民眾多以腳踏車、公車為交通代步,而光復新村為省政府官員的眷舍,在眷村內也設置了公車停靠站,路線上特別安排會繞行進行政特區,方便光復新村的相關官員上下班,等同於提供省政府的交通車接送,假日也方便居民搭車到市中心消費,提供了不少方便眷村內省政府相關官員及眷屬的公車動線,而藍白色彩、簡易的外型,帶有苔綠色紋飾的石頭椅也一直保留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