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節約運動與龍山寺中元普渡

這批相片為台灣新生報記者於1966年8月30日拍攝,主題為臺北市龍山寺中元普渡。當時臺灣省政府督導各縣市切實推行節約運動,規定中元節普渡拜拜節約注意事項,但我們從相片中能發現龍山寺普渡的排場仍舊相當盛大。


1708年陳賴章墾號開墾臺北盆地,泉州三邑(晉江、惠安、南安)移民來臺後,漸成艋舺地區主流居民,並以福建泉州府安海龍山寺為祖廟,分靈成臺灣各地龍山寺。臺北市龍山寺於1738年創建,主祀觀音,亦配祀媽祖、文昌帝君與關公等,成為艋舺當地的信仰中心。到了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曾被挪用為私塾書房、保良局與艋舺區長役場等,1945年6月臺北大空襲時,正殿和西廊遭炸毀。二次大戰後,軍隊和攤販曾占用龍山寺,直到1951年臺灣省政府立為古蹟後,才趕走占用者。萬華龍山寺自1952年起開始重建,於1959年完工。


節約運動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統治穩固後,試圖讓民眾維持戰時生活的方式,藉以革除浪費,支援前線,加速反攻準備,或以節約所得,捐獻興辦社會福利事業,並鼓吹人民擁戴政府與領袖,這是政府為了鞏固對內統治的手段。但照片中龍山寺中元普渡規模鋪張,可見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改革不易,節約難以收效。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史館
  • 創作者
    台灣新生報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6/08/30
  • 媒體類型
    底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