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宮靈山古佛洞落成

這批相片由台灣新生報記者於1977年拍攝,主題是關渡宮「靈山古佛洞」落成典禮。何應欽將軍為古佛洞開幕剪綵,何應欽也和眾人一同參觀洞內的佛像與壁畫。


北投關渡宮的歷史可追溯自清代。1712年大鷄籠社通事賴科領導北投社原住民在干豆門建立首座媽祖廟天妃宮,1715年諸羅縣知縣周鍾瑄親臨題「靈山」廟額,這座廟宇便是關渡宮的前身,也是當時北臺灣第一座媽祖廟。當時關渡地區還沒有漢人定居聚落,只有原住民定居番社,媽祖廟建成後,帶動關渡地區發展,關渡也成為臺灣北部漢人較早入墾的地區,至1740年代時已成為漢庄。


1968年中華民國政府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宗教活動認為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1970年黃定等正式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陽明山關渡宮董事會」管理關渡宮。1965至1969年間,從事建築業的黃定改建關渡宮正殿及三川殿。靈山古佛洞改建自原有古佛洞,古佛洞深約30餘尺,二戰時期深挖至100餘尺,以供百姓防空避難之用。1973年關渡宮董事會決定動工打通至知行路山腰,在洞壁雕刻石板上,以《華嚴經義》記載觀音顯化救人濟世故事,並於面對淡水河處建造千手觀音殿,洞外設有一座觀景臺,可一覽觀音山及關渡平原美景,工程於1977年竣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史館
  • 創作者
    台灣新生報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7
  • 媒體類型
    底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