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見證眷村年代的榮民福利券

來臺軍眷第二代,過往如果在臺灣出生的,會取名為臺生,桃園或屏東出生的有些則取名桃生、屏生;相對於第一代在中國大陸出生的,會取名廣生、京生。早期顛沛流離來臺軍眷以及眷村裡出生的小孩,幾乎都是動亂時代下長大的,所以您會發現到,眷村對下一代小孩子特別照顧,每一個眷村的小孩子都能言善道。為什麼呢?因為本省的父親跟小孩子的關係只是一句「您吃飽了沒!(臺語發音)、功課做好了沒有?」幾乎沒有第二句。

眷村則不是,他會經常在一起,小孩子從小跟同樣居住在眷村裡頭,爸爸的同儕或同事們、左右鄰舍的叔伯長輩們寒暄問暖、瞭天談天。在那個小小的竹泥巴眷村的空間裡頭,因為不像本省人有田產或祖先家族或家傳事業,所以大多恨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因為你唯一翻身的機會就是要靠讀書升學。而且相關單位也能給你許多獎學金或助學金。

例如當年救國團的助學金,一學期兩百塊;軍友社也有一個獎學金與助學金,其中助學金只要70分以上就有。即使你不拿獎學金,他還有所謂的補助費。軍隊或眷村的物質生活再苦,就學的條件很好,就看你自己要不要努力去讀書。此外,我們也可以根據這張當年在桃園縣龜山鄉的陸光二村所蒐集到的「榮民購買限購福利品副券」文件來窺見當時眷村的些許生活片段。文件上除大大寫著「驗證限購敬請合作、防止外流維護權益、為大家服務是榮譽、謀大眾福利是責任」之外,背面的欄位也可看見諸如「衛生紙、食用油、味精、床單、毛巾、洗衣粉、汗衫、內褲、肥皂、香皂、牙膏、一般奶粉、嬰兒奶粉」等一般日常生活用品。

由此可知,在反共抗俄的大時代裡,眷村的生活再苦,也不會讓小孩沒有繼續想升學的機會。父母雙親雖靠微波的薪水養活一家好幾口,但藉由政府與相關機構的協助,一家大小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利用此一福利券來兌換,可說是不無小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高傳棋
  • 創作者
    行政院退輔會
  •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