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許多眷村裡可以發現各式各樣,1949年大撤退時,跟著主人一起抵臺的木箱或皮箱(行李箱),桃園市的眷村也不例外。
行李箱上面貼有不同旅館貼紙的舊皮箱,是許多老兵、榮民家庭裡珍藏多年的紀念品。舊皮箱跟著不斷遷徙中的老兵、榮民,一代接著一代的旅行與成長。其中大多數當時跟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的第一代,都有搭乘「中興輪」的經驗,上岸下船後,手上所擰的全身家當「大皮箱」,也幾乎貼著「上海到基隆」的中興輪的託運標籤。在那個兵荒馬亂、海陸撤退大遷移的時代裡,不論是單身赴臺、或舉家來臺者,大皮箱似乎已成為當時遷移過程中的唯一物質寄託,舉反從家鄉能快速攜帶走的錢財、黃金或食物、身份證明文件、老父親與兄弟姊妹的全家照、老母親親手縫紉的避寒衣物。藉由留存至今,各式由當時老兵、榮民或榮眷所隨身攜臺來的木製、皮製、鐵製等行李箱,以及相關之舊影像,讓我們似乎感受到那種:「離家千里,漫長且遙遠無期的鄉愁」。甚至在1955年2月17日,西方著名的《LIFE》第38期、第6號的封面上,還用了當時大撤退時,一位正在逃難之婦女,除背上要背著年幼的嬰兒外,雙手還要牽著幼兒且擰著家當行李,跟著部隊、人群往前方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前進。
2020年12月由玉山出版社所出版的(老皮箱歲歲念:眷村拾光)一書,也有上面相同的描述:「1949年,一只老皮箱跟著主人搭船,在戰亂中來到了臺灣。這只皮箱隨著主人被安放在眷村的房舍中,見證了眷村變遷的各個階段,直到紅磚老眷村拆遷之時,老皮箱被捐贈到了眷村博物館,最終被借用到眷村文化園區參與文藝節演出。期間,老皮箱見證了眷村三代人的家族史,甚至一度跟隨主人返鄉探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