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人物為吳金源,1956年(民國45年)出生於桃園縣,1976年5月2日(民國65年)入伍服憲兵義務役,受訓於台北縣泰山憲兵訓練中心。吳金源下部隊後分發到桃園憲兵隊,又到龍潭陸軍總部支援兩個月,後於台北市新南營區整訓(現為大安森林公園一帶),接著,他先後到高雄市五福三路調查局、高雄旗山陸戰隊憲兵連的糾察隊,後至高雄市左營13號碼頭營區(現光榮碼頭)四個月,最後從高雄市調查局退伍。役後,1979年(民國68年)加入桃園後備憲兵聯絡中心,2007-2011年擔任桃園楊梅鎮後備憲兵荷松協會理事長。2017年桃園市「後備憲兵協勤大隊」成立,協助市內許多重要活動,如交通指揮、維持秩序。
吳金源談到1977年(民國66年)在高雄左營13號碼頭營區的經驗。是年,左營有兩座軍方電影院,一座在中山樓集會所內,另一為中正堂電影院/育樂中心(後來的文康中心),前者放映國片,後者播映西方電影。吳金源被派至看顧中山樓的軍方電影院,當時士兵只要出示補給證上的部隊番號便可入內免費觀影。從吳金源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左營中山堂的軍民生活的歷史景象。
根據〈高雄市左營眷村研究暨訪談調查案〉指出,左營具有地緣上的優勢,日軍在1895年統治台灣時進行深水港建設,並以左營軍港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基地。二戰後,國民政府遷台,海軍與陸軍利用日軍遺留的房舍安置軍民,並於基地旁建立眷村。1950年(民國39年)由海軍司令部興建的中山堂完工,內設集會所和電影院,全樓可容納數百人。電影院播映國家電影,週日還會不定期放映勞軍電影,中山堂雖為軍方所設,但為回饋鄰里,會劃設座位給地方民眾觀影。隨著中山堂的設立,附近一帶逐漸匯聚人潮,軍民生活用品店、小吃店與娛樂場所林立,十分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