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為孫殿英侍衛王廷獻的口述訪談,2021年(民國110年)6月8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郭冠佑訪問記錄,地點位於桃園市中壢區的王家。曾擔任過孫殿英侍衛的王廷獻生於1925年(民國14年),他在求學過程中受教師影響,決定日後投身軍旅報效國家。
王廷獻在訪談中表示,他9歲時開始上私塾,這間私塾是由王氏家族開設的,裡面的塾師也都是家族中的長輩。私塾中必須念傳統儒家的四書五經,王廷獻說道:「我爸爸本來是不願意讓我讀書,但因為叔叔在那教書,只好讓我去,但要是我讀不好就得回家種田。」因為父親的一席話,王廷獻更加刻苦讀書,一路在私塾讀了7年,直到他的表叔到附近的傅寨鄉任「傅寨小學」教員,勸說王廷獻應到小學接受新式教育,將來更可以報考初中。
回想小學的入學考試,王廷獻記得,入學考試是由校長親自出題,要他交一篇作文,王廷獻說道:「題目是要我論城市與鄉村生活的差異,直接發稿紙給我。我寫完交上去後,小學校長看我程度好,就讓我直接從五年級開始讀。」王廷獻順利考進小學後,學校實施愛國教育,加上中日戰爭爆發,激起他的愛國心,讓王廷獻日後選擇投身軍旅,王廷獻說:「小學時知道日本人侵略中國。我還在牆壁上寫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標語,子裡便知道日本人侵略我們,也非常痛恨。」
根據資料顯示,民國時期小學分一到四年級的「初小」、五到六年級的「高小」,王廷獻讀的是高小。當時的中國,基本上除了各省省會及口岸城市外,大都是封閉的農業社會,宗親與地域觀念根深蒂固。但是中日戰爭時國府西遷、華北與華東人民的向西逃難,一方面促進了各省人民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更讓國府可以為了備戰與愛國教育的需要,將中央政府的教育貫徹到國統區的農村,才吸引眾多類似王廷獻的愛國青年參與戰爭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