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為安陽流亡學生張玜的口述訪談,2021年(民國110年)7月31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郭冠佑訪問記錄,地點位於桃園市中壢區張家客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來自河南的張玜是安陽流亡學生,也隨著部隊來到臺灣。
談到軍旅生涯,張玜在訪談中表示,他曾服役於特種部隊,離開後受化學兵訓練,被派去臺北的陸軍總部兵工署化學兵處任參謀職。他在韓戰期間曾受白團訓練六個多月,他回憶道:「日本軍官的頭子是白中將,還有十五到十八個日本軍官,教導我們國軍幹部戰術戰略。北投還有一個實踐研究學舍,那裡受訓要兩年半。」在陸軍總部,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制定方略,他在陸軍總部工作十年。
原本的陸軍總部在現在的中正紀念堂、前日本陸軍步兵第1聯隊營房,張玜說:「民國60年6月1日深夜,陸軍總部從臺北搬到龍潭,早上都裝箱好了。」他就這樣隨著陸軍總部的搬遷來到桃園龍潭,起先,張玜與一位中將退伍的同事住在僑愛新村旁的房子,談到那間房子,他說道:「老百姓把稻田隨便平一平就蓋房子,像我們這種沒錢的人就只能租這種房子。」
1971年(民國60年),張玜來到桃園的第一年結婚,因為結婚晚,來不及申請眷村,他直到1975年(民國64年)才申請第四期華夏貸款,購買一處桃園市中壢區的公寓,才有了實質意義的家。張玜說道:「結婚晚所以沒眷村住,基本上民國50年以後就沒有新蓋眷村。我們是華夏貸款第四期,先交百分之四十的貸款,然後慢慢分期付款。」
根據資料顯示,臺灣一開始的眷村多半是日本官舍、倉庫中分隔或是在空地中用廉價木板、竹片搭建,有鑑於眷舍短缺與質量不佳,1956年(民國45年)在時任婦聯會主席的宋美齡的倡導下,開始了「民間捐建」和「軍眷住宅籌建運動」,到1970年(民國59年)以前一共進行14期軍宅建設,讓國防部得以安置各軍種與部隊的軍眷,解決住屋不足的問題。然而隨著退伍的軍人越來越多、臺灣經濟的轉變,政府也不再建造眷村,嘗試以貸款方式替部份退伍軍人建造家園,才讓張玜有辦法以華夏貸款購買自己的公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