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安陽流亡學生張玜訪談錄:流亡學生首次參軍

影音檔案為安陽流亡學生張玜的口述訪談,2021年(民國110年)8月6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郭冠佑訪問記錄,地點位於桃園市中壢區張家客廳。1945年(民國34年)國共內戰正式開打,當時在安陽中學念書的張玜,只能跟著學校師生逃亡。

回憶起逃難的經過,張玜在訪談中表示,1947年(民國36年)春天他搭機離開安陽後,與安陽初中的師生們在鄭州下飛機,隨後徒步至新鄭的人和寨。人和寨在新鄭的雙洎河南岸,是建造於清末的要塞村鎮,張松回憶道:「這個地方是平地中凸起的一個臺地。只有一個出口,四周都種酸棗樹。」來到人和寨後,張玜不時約同學去鄭州市區,途中甚至遇到沙塵暴,讓他嚇一大跳。

1948年(民國37年)3月下旬,解放軍攻陷洛陽、守城的青年軍206師被擊潰後,殘餘官兵奔往鄭州收容與集結。由於有「安陽中學」的學長參加青年軍206師,張玜與其他同學便去鄭州的收容所探望學長,彼此見面自然聊起了軍旅方面的事情。206師的新任師長唐守治對他們說:「學沒法上,就來當兵吧」當時整個中國尤其是河南的局勢十分混亂,他們流亡學生也沒辦法好好念書,決定在鄭州入伍當兵。

張玜指出,1948年(民國37年)7月7日,青年軍206師調去南京方山臥藏營訓練,張玜也跟著部隊轉移至南京城中山門外的方山。他發現安陽中學的師生也來到了南京,住進「南京市立二中」的校舍。雙方取得聯絡後,張玜心想:「我們在方山一天到晚搬破磚、磨石子蓋營房,住帳棚熱得要死,還有毒蛇出沒,不如回去學校。」張玜跟同學商量後,一群人偷偷跑去市立二中找校長。雖然206師翌日便派追緝隊去「南京市立二中」追索,但因「安陽中學」的校長出面,所以張玜才得以結束他的第一次軍旅。

當時的流亡中學都會面臨到一個問題,便是時局混亂、離鄉背井之下,縱使政府在錢糧上接濟不斷,跟隨学校流亡的教師與學生難免會人心浮動、管理不全面,因而中途基於種種原因脫離學校的學生,數量不在少數。而在亂世之中經濟蕭條,脫離學校的少年唯一可以想到的職業,便是急需人力的軍隊,許多人也因此被帶到臺灣,數十年後才得以回到家鄉探望親人。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郭冠佑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1/08/06
  • 媒體類型
    聲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