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照片為蔡金蓉於2020年(民國109年)所拍攝。此碑文位於梨山「饗堂」左側,本件碑記為西元1971年(民國60年)興建饗堂紀事,述其緣由及追思。
臺灣省舒路局1951年(民國40年)探勘中部橫貫公路的修築路線,並籌措工程費用。1956(民國45年)7月7日,正式興工;1960年(民國49年)5月9日,正式通車。西起臺中,東至花蓮的主支線與聯絡線總長348.1公里,計東勢至太魯閣主線全長194.2公里,宜蘭至梨山支線全長111.7公里,霧社至合歡山埡口供應線全長42.2公里;於是,該地區礦產、木材、水利、觀光等資源得以陸續開發,並成為來往東西部的重要通衢。
內容如下:
「東西橫貫公路主、支線三百餘公里,歷時近四載,耗資四億餘,其對社會國家之各項貢獻至多且鉅。 尤為斯路殉職之員工二百餘人,幾純為以身許國、彈雨槍林之退役革命官兵,鑿巖渡塹、斬棘披荆,爭覆艱險、勇於犧牲,樂以最後一滴血汗捐輸於反共復國之非常建設。豐功偉跡、可泣可歌,本會呈奉省府興建饗堂永供祭祀,聊以慰碧血而紀忠魂耳。 臺灣省梨山地區建設委員會謹誌。 中華民國開國六十年吉日敬立。」
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均由退除役國軍官兵擔任,闢路鑿山,艱難辛苦,胼手胝足、以啟山林。然卻也在工程進行中殉職二百餘人,為紀念殉職人員的功勞與犧牲,遂於梨山建立饗堂,用以祭祀,聊慰碧血忠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