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官民較勁——水門鎖的演進

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嘉南大圳各條圳路中,分布著各式各樣的制水閘門,由於其與農田的供水量直接相關,難免會有希望農田獲得更多水源的農民,私自破壞水閘門以盜取水源,因此,用於防盜的水閘門鎖,亦逐漸演進,更可透過鎖的更迭,觀察管理水閘門的水利職人,與農民鬥智較勁的過程。

行政院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隆田工作站陳艷星站長,介紹其曾經使用過的五種水閘門鎖。最早期的鎖,通稱「摸齒輪」,為金屬製並分為上下兩件,用於配備平面轉盤的水閘門;第二種鎖為密碼鎖,為標註刻度的圓形鎖頭,依序向指定方向旋轉固定圈數,即可開啟;第三種鎖為常見的彈簧鎖,通常配合鎖鍊使用,第四種鎖是較難以工具敲毀的彈簧鎖「黑鋼鎖」,仍被廣泛使用;第五種鎖為近日研發的鎖,用於農田水利署「精進灌溉計畫」,與臺積電合作研發的電動水閘門,使用磁扣感應開啟方可操作,防盜效果絕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