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在水利人的觀點中,烏山頭水庫有兩個獨特之處,一為大壩的結構,二為施工導水隧道的應用。
首先,烏山頭水庫興築大壩,採用半水力沖淤式土石壩結構,為相當獨特的建築技術,由內而外,分別為混凝土心牆、黏土層、砂層,以及最外面的礫石殼層。由於是用沖淤式的方法興建,因此若看到大壩的縱切面,可以發現中心黏土層與砂層,呈現的是不規則的鋸齒狀,而非一般壩體的平滑梯形結構。大壩能阻水,靠的是不透水的黏土層,能夠穩穩地站立,靠的是殼層。而以如此創新的方法興建土石壩,其實也顯現八田與一當年技術與經費上的限制,才會採取這種最經濟實惠,卻又創新有效的方法。
至於施工導水隧道,則是在水庫興建時,先將水庫內的水排放至外面以便施工作業的必要設施。而當年在烏山頭水庫興建完成後,由於水庫還是需要有排水調節的設施,因此當時工程單位便利用現有已功成身退的施工導水隧道,於其中架設兩根鋼管,作為送水隧道,便可將水送至取水工放水,也可說是八田與一在節省工程成本與經費的小巧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