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秦慧珠講述童年時餐廳很少見,眷村媽媽都親自做飯,不同媽媽有不同的拿手菜

   中壢富台新村眷戶秦慧珠講述小時候附近沒有餐廳,多為主婦們親自下廚。眷村人來自不同省分,例如自己的父母來自山東,媽媽最常做的就是包子、饅頭、餃子。當時大家都會和鄰居分享家鄉菜,煮好菜後會用小盤子裝著一家一家地分送。秦慧珠提到她印象深刻的是端午節的粽子,各地的媽媽會做家鄉的粽子,尤其是一位廣東媽媽包的粽子特別大,特別好吃。

   中國有南米北麵的飲食習慣,台灣以米食為主,而撤退來台的部隊中有許多人是北方人,將麵食帶入台灣。民國40、50年代外食商店也不多,多靠媽媽自己動手做,眷村常見的麵食有很多,例如:麵條、包子、饅頭、蔥油餅、餃子、韭菜盒子、鍋貼、麵疙瘩…等,而當時軍人薪水低,眷村媽媽們必須精打細算,利用相同食材或剩菜做出新的變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馬曉蘭《「我們」打從眷村來:眷村生活史的考察》碩士論文中,曾提及「我們可看到眷戶們不如表象般擁有豐衣足食的資源,而是過著克難持家的生活。這時,家家戶戶的女性們都展現出『物盡其用』的好手工。」「女性如何適當地分配食材的份量,以順利撐過一整個月?如何在限有的食材中創造出份量和變化最多的菜?都顯得十分重要。」

   「眷村菜」都是眷村媽媽克服貧困家計,發揮手藝、智慧的生活成果。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