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富台新村眷戶張志雲講述小時候家裡苦,眷村媽媽會設法讓家中過得好一點,例如做一些食物。他們家是陝西人,一周大概只吃一次米飯,其他都吃麵食。爸爸會擀麵條,媽媽很會做酸菜,酸菜可以保存,還可以夾饅頭吃。隔壁山東媽媽很會做衝菜,也都會分給鄰居。富台新村原本都是從越南來的不同省分的外省媽媽,每個媽媽都會有拿手菜,鄰居相近彼此都聞得到菜香,會互通有無,像獅子頭、衝菜、酸菜、臘肉,做完都會和鄰居分享。
眷村裡濃厚的人情味,最讓眷村村民念念不忘。眷村人情味最常表現在製作拿手菜時分送給鄰居品嘗,因此大家可以吃到各省分的食物,從眷村擴展,而影響了台灣的飲食習慣,像麵食、餃子等眷村食物,顯然至今已普及台灣各家戶。
在民進黨族群事務部出版的《認識台灣眷村》中,即以「大江南北飲食薈萃」來形容,認為「眷村文化其實就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縮影,包含不同省籍、語言、宗教、飲食、風俗習慣等。雖然眷戶本就來自不同的省分,卻因戰相連,因緣集於此,雖然多元,但卻融合,雖然各自承襲不同的背景,卻創造新的傳統。因此,你可以在桃園吃到山東、河北的麵食,你又可以在台南吃到廣東的燒臘,並且各自揉合了在地味蕾,而創造出屬於台灣的飲食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