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兩張照片為台北富台新村眷戶許松齡所提供,民國40年代其父親許雲龍與大姊許燕萍、其母親楊芝蘭與二姊許碧湘在自家後院外合影,後方稻田約為現今忠孝東路,後方建築物為當時的「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
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日治時期稱為總督府精神病院,又稱養神院,位於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五分埔372番地(位於現今台北市虎林街138號附近),1931年動工興建、1934年完工落成,是台灣最早收容精神病患的公立慢性療養機構,當年被稱為瘋人院或精神病養護所。二戰結束後,民國34年11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衛生局接收養神院,最初改稱「台灣省立五分埔療養院」,不久又改名為「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民國55年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療養院」,民國68年遷建至桃園縣,改名為「台灣省立桃園療養院」,原址一萬多坪土地出售,後興建住宅大樓。民國88年因精省,改隸行政院衛生署,更名為「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民國102年行政院組織改造,更名為「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除醫療大樓外,尚擴建慢性復健中心,包括復健病房、日間留院、庇護工場、活動中心,具有完整的精神疾病醫療系統。
根據《信義區志》記載,五分埔地區原本土地貧瘠不宜農耕,加上該地段後來設精神病院和豬哥寮,被一般人視為卑賤的地方。耆老郭倉穀還記得,昔日曾流傳過「五分埔的人有夠衰,有瘋人院還有豬哥寮」的俚語,當時所指的瘋人院,即是錫口養神院,直到台灣光復後才逐漸改變五分埔的環境。



